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高三册课本将《五蠹》中的“股无股”的“肱”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此外,还有《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12期《课文质疑五则》和同刊1996年12期《<五蠹>注释指瑕》等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五蠹》中“股无胈,胫不生毛”的“胈”,课文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解,《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以上对“胈”的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因为古人对“胈”的解释原本就不一致,注音也不尽相同。如《广韵》解为“股上小毛也”,而《韵会》则解为“肤毳皮”。还有的解为“白肉也”,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躬胝无胈”注:“胈,白肉也。”其读音,《广  相似文献   

3.
上通“尚”,表示劝勉、命令等语气;崇尚,尊重。《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管子·立政》:“上完利。”《韩非子·五蠹》:“上德不厚而行武,非  相似文献   

4.
(一) 《隆中对》也叫《隆中对策》。节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三国志》,晋朝陈寿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四史”,在史学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也有较大的影响。《隆中对》这个标题,是选者所加的,“对’,在这里就是“对策”。中国古代皇帝为选拔人材举行考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应考的人,按策上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见解,叫做“对策”。后来下级回答上级所询问的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也叫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史书。古宁“尚”通“上”,“书”本义“史”,故王充说:“尚书者,上占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相似文献   

6.
60部80集的《聊斋》系列剧,电视荧屏推出后,《聊斋》学者、熟悉者与一般观众的反响有阵线分明的反差。1990年春节,“海峡两岸金陵明清小说学术讨论会”上,谈及此事,趋于一致的意见是《聊斋》系列剧在传达原作特有的“《聊斋》味”上显得很不够,《聊斋》系列剧整体上对于《聊斋》显示出“形似而神非”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汉书》在结构上比《史记》更加注意整体性与规范性,既断代为史,又有鲜明的通史意识,努力将“断”与“通”结合。《汉书》“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也是“大一统”的通识思想在史学上的鲜明体现。《汉书》在整体架构上具有“一部如一篇”的特点,只有将《汉书》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客观全面地把握其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92年12期载文,称唐王之涣《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自云间”宜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作者因“站在玉门关”“没有看到黄河”,遂断言“黄河远上”句“不伦不类”,“破坏了意境的和谐统一”。此说未免武断。《凉州词》首见唐芮挺章《国秀集》,其一、二句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称王之涣曾亲耳聆听美貌歌妓奏《凉州》歌,唱词首句  相似文献   

9.
《在酒楼上》被夏志清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誉为《彷徨》集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周作人也说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仅就其篇名就耐人寻味——《在酒楼上》,为什么不是《邂逅》,或是《在茶馆里》?  相似文献   

10.
江苏杜文民老师发表在2002年第7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三味书屋”的由来》,和河北赵海涛老师发表在2002年第9期《语文教学通讯》(A刊)上的《“三味书屋”的“三味”如何理解》两文,认为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三味”,  相似文献   

11.
《魏书》“秽史”之名流传至今。从《魏书》在北齐得“秽史”之名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看,《魏书》“秽史”之名与此期间的门阀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魏书》被污为“秽史”,实质上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科学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4.
心向生活贴     
《同学少年》2010,(6):28-28
张佳羽,14岁,现就读于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四中学。出版童话集《最女孩》,在《意林》、《小读者》、《中学语文报》、《儿童大世界》、《西部商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80余篇,小说《孙悟空智胜玉贝儿》获第十一届“中国少年作家杯”作文大赛一等奖,13万字的小说《绰号56》在《中学生导报》上连载。被多家网站、报刊推选为“新锐作家”、“校园作家”。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与朱熹分别是北宋与南宋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教”名家,他们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朱熹继承了欧阳修对待“汉学”的态度,将欧阳修“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的“《诗》教”原则体系化,对欧阳修《诗本义》的成果多有借鉴,从而实现了《诗经》研究与《诗经》教化上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6.
陈洪茂 《语文知识》2006,(12):22-22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也称堞、女垣、埤蚬、睥睨,如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楼乌起。”《说文》:“堞,城上女垣也。”《水经注·毂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傅若金《登岳阳楼》:“阑干映水迥。埤垸与云连。”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文”的范围大致是相同的。这体现着南朝人对“文”的共识:以集部各体为“文”。从功用上看,《文心雕龙》与《文选》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虽或多或少因之于两书的性质不同,然其主要的显然是著者(编纂者)对“文”本身价值取向有别而来。《文选》只严“体”之界,而不像《文心雕龙》那样重视严格意义上的辨体。这主要是昭明太子与舍人文学观的不同而分别反映在《文选》与《文心雕龙》上所致。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19.
章启群的《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一文以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研究《庄子》和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不仅否定了《庄子》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对“《庄子》美学”、“道”、“美”、“自然美”等观念都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对《庄子》文本中究竟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做出学术上区分、辨析是有意义的,也确有学理...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饶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在历来收集乐府诗的集子里,都是作为两首诗的。可是清人庄祖述在《汉短箫铙歌曲句解》中提出:“《上邪》与《有所思》当为一篇,……叙男女相谓之言。”后来闻一多先生在《乐府诗笺》中,认为“庄说尤为妙悟”,同意“当为一篇”的说法。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也同意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