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7月21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我们的老校长王大珩院士离开了我们。距今一年多了.纵观校长王大珩院士的一生.真可谓是大抱负成就了他们这些新中国一代科学家。他的一生堪称中华之光,世代楷模。他平凡而高尚的人格,他现实而深邃的教育思想,他高瞻远瞩的科学思想和战略思维,已成为他创建哈尔滨理工大学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出资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以其一部分于1996年开始用于”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的颁发。2000年3月31日举行的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上.“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更名为“王大珩光学奖”。“王大珩光学奖”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激励我国从事光学与光学工程领域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与高校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21日13时2分,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院士因病在京逝世。作为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在中国科技史上,为他记上浓重的一笔。王大珩先生曾于1997年出任本刊院士顾问,本刊特编发此文,以表示对王大珩院士的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4.
贡建国 《今日科苑》2011,(17):20-29
<正>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863计划"主要倡导者之一、著名光学家、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大珩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智慧的双眼既能读  相似文献   

5.
夏炎 《科学中国人》2011,(15):14-15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5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6.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5):113-115
863倡议人:王大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技术局高级顾问,我国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7.
余金明 《学会》2004,(5):26-26
2月2 6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市科协等7家单位联合举办王大珩院士从事科技工作6 6周年暨90华诞庆祝活动。杨嘉墀、金国藩、师昌绪、彭桓武、陈佳洱、柯俊、王绶 、等2 5位院士和社会各界友人13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中,王大珩院士向7家主办单位赠送了回忆录《我的自述》,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杰出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唐敖庆先生,于2008年7月15日不幸因病逝世.唐老的逝世是我国科技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1986年3月,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和陈芳允,就我国发展高技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问题,联名向中央提出建议。他们的建议很快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随后不久,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正式出台并组织实施了。今年是这个宏伟计划制定实施的十周年。本期发表的863计划发起人之一王大珩院士的文章以及反映863计划一些领域所取得的进展的文章,提供了863计划有关项目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些文章有助于读者理解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实施863计划所作的努力。本刊还将继续发表有关863计划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王大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原籍江苏吴县,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应用光学家。中国科协副主席,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4月24日,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隆重举行。包括王大珩、殷瑞钰、王淀佐、赵鹏大等11位院士在内的46位科技界杰出人士获此殊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岗等有关领导,以及朵英贤院士等嘉宾到会祝贺并为获奖者颁奖。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863高技术计划制定实施十周年。十年前,王大珩院士等四位著名科学家,面对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及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面对我国高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怀着深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怀着追赶世界高技术发展水平的强烈愿望,正式向中央提出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很快接受这个具  相似文献   

13.
1991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朝来,遵循江泽民同志会见他时提出的关于开展"专利立国探索和实践"的嘱托,在王大珩等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基层奋战探索20年,现已完成上述嘱托总任务约80%的工作量,收获良多,既有深刻的思考,也有大胆的建议,然而更多的是对院士们和各位朋友们的能再次支持他继续完成余下的约20%工作量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著名光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1938年赴英留学。他一走进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应用光学系,就进入一种进取向上的学习状态。不久,便发表了《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点》的学术论文,向异国的高等学府亮出了中国学子的不凡才华。  相似文献   

15.
英年早逝     
蒋筑英浙江杭州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考取王大珩院士的研究生。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在老一辈光学专家的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他是一个在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他还特别注意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帮助长春和外地不少光学仪器工厂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困难。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逝世。萧亮中1991年,萧亮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  相似文献   

16.
他是在一穷二白中用1400万斤小米,奠基共和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他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中审时度势,推动制定863计划的参与者;他是“两弹一星”23位功勋之一……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院士。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7日,"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隆重开幕。6月8日,"两院"主管的《科学时报》出版了共20个版面的"两院"院士大会的会刊。在该会刊的第一版为胡锦涛主席讲话的全文,在笫四版上则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范朝来研究员在王大珩等院士支持下,长期在笫一线探索"专利立国"现象,矢志不渝19年的事迹和他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国唯一对这一现象的原理进行较为深刻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科学家,由于这些研究成果对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有启发,以及他在艰难困境中自筹资金苦心孤诣地研究历程和他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喟,为弘扬典型,本刊记者采访了范朝来研究员。(以下记者简称"记",范朝来简称"范")。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和科学技术部于3月2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发表20周年。丁关根、成思危、王兆国、卢嘉锡、宋健等领导同志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温家宝在会上讲话。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于3月13日举行座谈会,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20周年。会上院长路甬祥发表了“功在当代,彪炳千秋”的重要讲话,武衡、王大珩、陈芳允、胡启恒、杨乐、陈能宽、方守贤、王志新等院士相继发言,缅怀邓小平同志20年前提出的“科学技术是…  相似文献   

19.
《科协论坛》2004,19(5):24-25
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这件大事极为重视。在我会名誉理事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组成员王大珩院士的亲自指导和参与下,通过几十位专家的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这件大事极为重视。在我会名誉理事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顾问组成员王大珩院士的新自指导和参与下,通过几十位专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