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认识、情感,然后再由主体的认识、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即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学生的习作与一般创作虽然性质有别,但其原理同出一辙。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意”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如果把写作过程看作是完整的链条,  相似文献   

2.
“本义”和“本意”读音相同,共同的词素是“本”,不同的词素是“义”和“意”。在报章杂志上,误将“本义”作“本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试举两例: ①“委曲”的本意是弯弯曲曲的意思。由这个本意引  相似文献   

3.
侯向群 《教师博览》2005,(11):39-39
过去人们将塔克拉玛干一词译成“进去出不来”.给那里增添了恐怖和神秘。近日,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钱伯泉公布最新研究结果:通过对维吾尔语音的比较.否定塔克拉玛干的含义是“进去出不来”。追溯其历史,确定该地名的真正含义应为“胡杨树之乡”“多胡杨树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课外阅读》2008,(11):63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近来接到不少读者来信,对本刊2008年第8期随刊寄赠的书签上印出的唐诗名句提出了疑问——不都是传颂"人面不知何处去"吗?怎么成"人面只今何处去"了呢?  相似文献   

5.
郭凯 《考试周刊》2011,(37):24-25
"达人"不是新词,古代汉语中的词义为通达事理之人。现代汉语中的"达人"一词来源于日语,是借形词,指对某行业比较精通、对某领域比较专业的人。"达人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秉笔直书,实录无隐,是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史学美德。实录的最早典型,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据《左传·宣公二年(前607)》载:晋灵公残暴不仁,大夫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想方设法要置赵盾于死地,赵盾只好逃亡。逃亡期间,赵盾的弟弟赵穿在桃园把灵公杀死了,迎接赵盾回朝。对这一事件,大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五个字:“赵盾弑  相似文献   

7.
办公室里,班主任小林老师指着办公桌上的一包薯片,对站在办公桌旁低着头的学生小浩高声问道:"老实说,这包薯片是哪来的?""买的。"小浩声音很小,也有些颤抖。小林老师一听,声音提高了一倍:"什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名作《"今"》(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五日)一文,阐发了他对"今"的观点。他指明了"今"最可宝贵的道理,"现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必要环节。李大钊对于厌"今"是持批评态度的,对于乐"今"也不赞成。李大钊要大家努力的方向不是返回过去,而是走向将来,而走向将来必须要以今日的努力创造为根本。他的"今"论有进化论的影响,就其实践性来说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昂扬的奋进精神;是辩证的"今"论,具有高度的哲学思辨性,复古倒退,沉迷将来,都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今"之真谛;"今"论还实现了时间观与人生观的相合。这对于今天我们青年珍惜时光、重视今日进行创造有着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近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各个阶层对解决三农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政府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惠农利农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就是其中一项.但是这项看似对农民有着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在实现和执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负面的结果,时刻有损害农民权益的案件发生,即出现了土地流转的悖论.具体而言就是,政策制定的"本意"与执行的"偏意"之间发生了矛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悖论,并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科学合理的加快土地流转的同时,真正保障农民的权益,实现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1.
经常从报刊杂志上看到仿“望洋兴叹”为“望~兴叹”的文字,也多次读到对这种用法引经据典大加鞭挞的文章。我不禁为那些引经据典者抱不平,觉得滥用“望~兴叹”者们确实有些冥顽不灵,枉费了人家的一片苦心。而细读那些用了“望~兴叹”文字,又常在暗地里为其用得妥贴用得生动用得幽默而叫好。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十四寒”的韵。香菱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正在苦吟的时候,探春隔帘笑说道: “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  相似文献   

13.
重视选取字词,对很好地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用词是否恰当是以用词是否准确、生动、形象和新颖来衡量的,下面具体作以解释。1.用词要准确。在一定时期,任何一种语言,都极少有含义绝对相同的两个词,词与词之间存在有语意轻重之分、雅俗之分、感情色彩之分等等。要准确地表现某一概念,的确不会有两个词。但有的人把寻找这最恰当的词看成不关痛痒的小事而忽略了。不仅在同学们作文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而且在一些优秀的作品中也会找出一些用词不妥之处。如《林海雪原》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一对雌雄杀人的魔鬼,是牡丹江一…  相似文献   

14.
“象意”与“会意”辨韩伟传统的文字学理沦有"六书说"。"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细回,汉代记述的有三家:一为班同,一为郑众,一为许慎。许慎不仅有细目,有定义与字例.还用"六书"理论具体分析了九千三百余字,结集为《说文解宇》。《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有关平仄理解的争议问题入手,发现了汉语“四声”和“平仄”历史演变的种种内在联系,初步界定了诸如古平仄与今平仄、古调名与今调名及仰扬对立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望对进一步研究现代汉语声调修辞提供新的思路,并希望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梅山的地域、风俗民情、与统治者汉人的战争等方面,对梅山及其族属的活动来考证梅山。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的范增可谓老谋深算,当他得知刘邦“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愤然骂项羽等人道:“竖子不足与谋!”并慨叹:“吾属今为之虏矣!”“吾属今为之虏矣”之“今”,课本无注,人教社二室编写的《教学参考书》230页译此句为“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将“今”对译为“都要”,似欠准确。笔者以为,此处“今”应作“即”解。关于“今”的这种用法,杨树达先生在《词诠適》146页析之甚详:“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8.
“自今”解     
李廷战 《学语文》2007,(2):47-47
《齐晋鞌之战》(《左传·成公二年》)中逢丑父在将要被杀时喊道“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王力《古代汉语》将“自今”注释为:“从现在追溯到以前。”郭锡良《古代汉语》将其释为“‘自今以往’的省略,即从今以后的意思”。二者都是以“今”为起点,前者向前追溯,后者向后延续。孰是孰非,本文试就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路洪聚 《成才之路》2014,(14):86-86
正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字教育和背诵经典的层次上,而是要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为审美教育,最终达到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目的。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目标不是像中学那样开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掌握,而是侧重整体感知,初步感受诗的语言特点、审美意味、文化含义,为中学及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生的诗词教学要在知识、审美、文化等方面寻找到一个结合点,就必须从整体感知出发,注重微观探索,同时把握文本情感,思索当下意义。一、在朗诵中发掘画面感和韵律感诗词这种文体本来就与诵读结合的十分紧密。在小学生学  相似文献   

20.
一个真正懂得作文评价艺术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诗意并快乐的,因为讲究作文评价艺术策略的过程,是一种收获,一种积淀。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作文评价教学富有艺术性,既减轻教师批改的压力,又能高效地发挥评价效应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