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作为经典作品历来都入选高中课本(人教版1。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不愿含冤而死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稍加点拨后学生对第一、第二桩誓愿都能理解,可是不能理解第三桩誓愿。当我解释说窦娥唱出“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辩”,说明“亢旱三年”这个誓愿表明窦娥要惩治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相似文献   

2.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中,主人公窦娥临刑时发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从三桩誓愿的内部关系以及如此安排的原因去分析,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窦娥的形象特点,了解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作者关汉卿的创作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在他的著名杂剧《窦娥冤》中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流氓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婆,没想到反害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到官府诬告窦娥,窦娥被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下了“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结果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5.
冯渊 《学语文》2023,(4):78-81
窦娥临刑前发下“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誓愿,有的论者认为是浪漫主义的抗争,有的认为是伤及无辜的自私行为。本文从戏剧叙事规则这一角度分析,指出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誓愿”不是漠视无辜百姓,而是由于“群众不是故事角色”,因而不被列入故事伦理的考虑范围;然后进一步指出,无视元杂剧的叙事特点与观剧过程中对道德的过度崇拜,才造成这种鉴赏的错位。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把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关汉卿在作品里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的典型——窦娥。最能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情节是她在刑场上发下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让旁观之人马上明白她蒙冤;“六月飞雪”是希望上天能感应到她的冤屈,昭显“异象”表明她受冤。“亢旱三年”是希望自己能像东海孝妇一样,苍天能来惩罚“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官吏。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强烈、深刻,表达了窦娥这一封建社会里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在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屠刀时…  相似文献   

7.
因为对自身命运的绝望,因为对社会不公的悲愤,窦娥在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斩首时血溅白练,鬼死后六月飞雪,为显冤楚州亢旱三年。从三桩誓愿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对自己蒙受冤屈的强烈愤怒和深深悲哀。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六月飞雪,是为了让上天证明她的清白;楚州亢旱三年,则是希望上天显灵对不公的人世进行惩治。  相似文献   

8.
看了龚郑勇先生的《窦娥:一个善良的野蛮人》一文(刊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4期),觉得不敢苟同。龚先生称窦娥为“一个善良的野蛮人”,其理由是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不是于大同世界的渴望和于理想社会的呼告,它只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复仇”,认为窦娥“混淆了其复仇的对象与其他公众的利益界限,将一己之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依龚先生的意思,窦娥应当既使自己的冤仇得以昭雪而又不伤及无辜,依当时情形,窦娥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后来清官洗冤或草菅人命的昏官遭天谴。那么,窦…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中通过主人公窦娥临刑之前所发的三桩誓愿,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反抗性。这一点,为历代评论所认可,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窦娥的反抗性,笔认为应仔细思考,慎重作答。  相似文献   

10.
窦娥许下的三桩“无头愿”是《窦蛾冤》(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深化主题之笔。所谓“无头愿”,指的是没有对证的誓愿,也就是很难如愿以偿的誓愿。窦娥之所以要发下这种誓愿,是因为她“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入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是因为她不甘心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她坚信正义在自己这一方面,她的冤情一定能感天动地。这三桩誓愿各有其特殊的涵义,各有其悲愤之所在,它们所表现的反抗精神,一次比一次强烈。窦效的第一愿是“血飞白  相似文献   

11.
窦娥冤     
窦娥3岁丧母,7岁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成婚不久丈夫去世。一天,蔡婆外出讨债,赛卢医想谋财害命,勒死蔡婆,被地痞张驴儿父子相救,他们趁机闯入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打算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陷窦娥投毒。公堂之上,酷刑没有使窦娥屈服,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受刑罚之苦,她含冤服罪。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若死得冤,让血全溅在上悬的白练上,让六月飞雪遮尸首,让楚州大旱三年。三桩誓愿全实现了。三年后,窦娥父亲做了官,窦娥的冤魂要求父亲为她报仇,终使冤情得以昭雪。  相似文献   

12.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窦娥冤》能够位于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除窦娥被误判错杀外,窦娥的善良反衬其冤,窦娥怨天怨地凸显其冤,窦娥的三桩誓愿验证其冤,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桩誓愿,以"愿"验"怨",涉及人物一桩比一桩多,延展时间一桩比一桩长,奇异程度一桩比一桩高,使窦娥之冤,"惊天地,泣鬼神",实乃千古奇冤。但是笔者认为,窦娥为验证自己冤屈发三桩誓愿,数量并不为多,方式却极为不妥;若念楚州苍生苦,纵是奇冤也不该。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相比肩的大悲剧。全剧展示了一个善良孝顺的弱女子因蒙受奇冤.指斥天地.怨怼鬼神.以其毅勇刚烈的第二重人格感天动地,刺贪刺虐.惊世骇俗,最终惨遭刑戮的过程。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毁灭给人看,使作品的悲剧意味浑厚凝重。而在渲染悲剧气氛、表现作品主题时最关键、最精彩、最有力的一笔要属窦娥的“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不仅是《窦娥冤》全剧的高潮部分.也是作体现创作意图的关键所在。可是对这三桩誓愿的理解历来说法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不屈抗争。但有人探幽发微,见人未见.认为窦娥的后两桩誓愿太“歹毒”和她善良的性格有悖,会损害她美好的形象。持此论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窦娥冤》第三折,因此在教学中更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她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  相似文献   

15.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16.
《窦娥冤》(高四册,试验本,人教社中语室编著,1998年6月版)中,窦娥临刑前用四个典故引出的三桩誓愿,的确感天动地。这种手法也的确新奇。根据课文注解,其中三个典故都是极易理解的表冤屈的典故,惟独“望帝啼鹃”的解释无法明白它竟也是一个表冤屈的典故。  相似文献   

17.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是艺术夸张手法。三桩誓言 ,桩桩应验及鬼魂诉冤 ,表达人民的善良愿望。细节真实与否 ,不能细究。但《窦娥冤》整个戏剧的故事情节疑点颇多 ,不容忽略。蔡婆的年岁有疑。蔡婆被逼 ,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 ,又劝媳妇窦娥委曲求全。窦娥云 :“……你年纪高大 ,六十以外的人 ,怎生又招丈夫耶 ?”[后庭花 ]你如今六旬左右 ,可不道中年万事休。这么说来 ,蔡婆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窦娥七岁被父卖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五与夫成婚 ,十七岁丈夫去世 ,守寡三年 ,窦娥年岁二十。当年窦娥去蔡婆家 ,蔡婆的“…  相似文献   

18.
[单元概说] 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课文美点] 《窦娥冤》窦娥善良的心灵与三桩誓愿《长亭送别》莺莺的叛逆性格与情景交融《闺塾》生动的细节描写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哀江南》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听《窦娥冤》中窦娥悲愤地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我的心也为之感到悲愤;看窦娥哀怨地发出“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和“六月飞霜”的誓愿,我的心也为之感到哀怨。但在窦娥咬牙切齿,许下“三年不见甘霖”的誓愿时,我心中有的只是不解,有的只是疑惑。窦娥在去刑场的路上,在自己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仍想着她的婆婆,怕婆婆看到她披枷戴锁赴法场会伤心,可见窦娥心地善良,孝敬婆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窦娥竟然会发出“大旱三年”这等毒誓,若只为证明她是清白的,那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就已足够,为何还…  相似文献   

20.
孔宪锋 《学语文》2003,(2):11-11
三桩誓愿是《窦娥冤》高潮部分的峰顶。解读好三桩誓愿,可以更好地把握窦娥这一形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首先,这三桩誓愿由古渐今,共同突显一个“冤”字。血溅白练,关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所涉及的主人公为周朝贤臣和神话中的帝王。六月飞雪,涉及的邹衍为战国时人。三年亢旱涉及到的则是东汉时期的孝妇。时代由古推后于此可见。典故涉及的四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冤”:苌弘系无辜被杀,杜宇注释内容未见其冤。据《蜀王本纪》:“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蜀人为什么要因为子规的鸣叫而兴悲,而怀思望帝呢?对此后人多有不同解释。有一种说法是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