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里,老师不取一文薪金,学生拿不到任何一种文凭或什么证书。没有“刺激”,也没有“实惠”,但他们决不是没有目的。为什么要迷上哲学呢? 哲学读书会在去年四月开办,报名的人很多,他们中间有司机、大炉工、挡车工、营业员、技术员、医生、护士、教师、科室干部……绝大多数是青年。他们为什么要挤掉看电视听音乐或谈恋爱的时间,(有的还得想法子调班头)来学哲学呢?各人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不尽  相似文献   

2.
“这里没有轻歌曼舞,这里没有欢声笑语,却一样牵引着大学生的心灵;这里不是教学课堂,这里没有专职教师,却一样会得到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本领。”——这是华南师大“图书学习社”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我不是河南人,但有河南人的朋友,以朋友的标准而言,他们和我的北京朋友,上海朋友,西藏朋友以及美国朋友并无二致。我也遇到过骗子甚至匪盗,但想不起来他们与河南人有什么特殊的关联。同样,我也不相信存在着一个全国性的‘妖魔化’河南人的阴谋,至于河南人为什么落到如今这个尴尬的境地,似乎更应从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的深度去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新闻”(德文NeugikeitNeue或英文news)以及与这个概念相近的消息、情报、通告、公报、趣闻等等词汇,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在他们的通信中,“这里有许多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告诉你一件新闻”①等等一类话,随处可见。尽管他们频繁地使用“新闻”这个概念,但对它含义的把握,是严谨、持  相似文献   

5.
诚如蒙牛集团员工中流行的那句话所说的:有信心不一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赢,但没有行动一定会输。书是“做”而不是“坐”出来的。市场当前,图书市场品种繁多,热闹非凡。但成千上万种图书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凑热闹赶潮流,真正能激起浪花吸引读者的畅销图书可谓是屈指可数。怎么让自己的图书不成为“凑热闹”的积压书?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图书成为“摆堆”销售的畅销书?这里,笔者想说一个民间图书工作室的朋友周先生做畅销  相似文献   

6.
走进南方周末新闻部的编辑室,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里的人大都显得十分年轻,如果不是角落中有一位已过不惑之年的室员拉高了他们平均年龄的话。他们所做的事和他们的年龄似乎有些不成比例。譬如说那些经常出现在报端并冠以本报记者大名的余刘文、孙保罗、郭国松、迟宇宙、尹鸿伟等人,以他们采访之老道和“暴料”之猛来看,没有在这个领域十几二十年的“摸”、“爬”、“滚”、“打”,是不大可能达到这种程度的。有些读者甚至把他们当成了众望所归的“新闻执法者”,将自己在法庭上或日常生活中解决不了的冤屈和难题一鼓脑地报上门来,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因此,面对南方周末新闻部的年轻人,来访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出乎意外。特别是如果偶尔见到他们在生活中的一面,也就是说,处于非工作状态中的他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8.
“天地之间是个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深谙做人的价值!有的人,一生平凡,但活的有滋味,因为他们恪守了做人的良心!有的人地位显耀,腰缠万贯,但良心却跑了偏.活着也就没有了意味!  相似文献   

9.
因为少有时间出门,已多年没怎么光顾过电影院了。好在如今有线电视台专门开设了电影频道,不时可以足不出户地观赏到一些影片。总的印象:电影艺术在进步,但质量高的影片似乎还不是太多。近阅报刊,见几篇介绍电影导演的文章却几乎篇篇都溢满赞美之辞。笔者也搞过记者,知道要“专访”或宣传哪个人,总难免要拣些好的方面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篇评介“第五代导演”的文章说,“他们拍的片子,没有一部是平庸之作”。此话却让人觉得太绝对。  相似文献   

10.
初学记     
那天早晨,上学路上下起了雨,我返回家拿雨伞。再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大门口站着四位“红小兵”,两男两女,检查红袖章。我说,我不是“红小兵”,没有袖章。他们不让我进校门,质问我为什么不是“红小兵”。我说,组织上说我爸爸有历史问题,不让我参加。他们说,哦,原来你是黑五类呀,你从那边进吧。不远处,围墙塌了一个豁口,但还有一人多高,  相似文献   

11.
错位营销     
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美国一家制鞋公司正在寻找国外市场,公司派一个推销员到非洲一个国家去了解那里的市场,这个推销员到非洲后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于是公司派出了第二名推销员,他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发回了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市场巨大。”哪一个推销员是市场营销人才?第一个显然不是,而只是一个收取订单的人。没有订单,他也就无所事事。第二个也不是营销人员,而只是个推销员,因为他认为“我可以推销任何东西,尽管人们不穿鞋,我也能让他们穿上”。什么是营销人员呢?第三个才是。他在非洲呆了三个星期,发回了…  相似文献   

12.
这里的法律用语是指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专门法律术语,这些术语由法律规定并且具有特定意义。常见错误有: 乱用强制措施名称。如:“被拘捕时他才知道现在是‘严打’”。这里的“拘捕”不是规范的法律术语,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中也没有“拘捕”这一词。从字面理解,拘捕是拘留和逮捕,  相似文献   

13.
龚波 《记者摇篮》2009,(2):42-42
工作中.常常有同事跟我探讨诸如“到哪儿去发现内参题材”、“有了线索如何写成内参”等问题。我觉得,困扰他们的往往不是真的缺少可写的东西,而是他们没有找到好的内参角度。  相似文献   

14.
丹麦瑞典的“完美假球”结束后,我的同事巧舌如簧,说什么“他们不是在打假球,而是在合理地利用游戏规则”,我说“他们的确没有违反游戏规则,但仅从道德乃至体育精神的层面来看,即便是‘疑似假球’,也足以让人作呕”。  相似文献   

15.
我们没有专门从事过校对工作,如果对“编校合一”的问题有体会的话,主要是从编辑这一侧面得来的。我们赞成“编校合一”。当然,这里所说的“编校合一”,不是指在我国出版史上曾经有过的编校集于一身的那种“编校合一”(这  相似文献   

16.
记者:在中国出版界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去过法兰克福,就不算真正的出版人”。可见法兰克福书展魄力之大!但有个问题一直感到很奇怪:德国并不是世界最大的出版国,最大的出版国是美国;德语也不是世界最流通的语言,世界最流通的语言是英语,但法兰克福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书展。100多个国家的7000家出版商,40  相似文献   

17.
吴信训 《新闻界》2002,(1):12-14
网络与电视,正处在一个微妙而关键的互动期。这里所说的网络,不言而喻,是说的因特网。但有必要先说明一点的是,笔者将因特网视为一种“媒介”,而非有些人习惯称之为的“媒体”。而且,也暂时沿用人们习惯的说法,用“网络”一词来代指因特网(应该说,“网络”并不是因特网的专有属性,本不宜作为因特网的专有名词)。这里所言的电视,也是媒介意义上的电视。自从网络问世以来,网络与电视的关系,就处于互动的状态。但这种互动,存在不同的阶段特征。早在数年以前,人们就议论和关注着一个命题———网络电视化与电视网络化。不过,那…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19.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里。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当地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这片大漠。  相似文献   

20.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青年,他们大学毕业,但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赋闲在家,依靠父母生活,人们把他们称为“Neet”一族,将他们的生存方式称为“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