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写作一般化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克服了新闻写作一般化问题,报纸就能成为读者喜闻乐看的新闻纸。报纸中最能吸引读者的是标题,克服标题制作一般化的问题,是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问题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丹江口报的实际,就如何克服消息标题制作一般化的问题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标题制作要新颖别致 在报纸这个巨大的信息源中,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对一个个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一则好新闻,如果标题作得不精彩动人,同样会与读者失之交臂,使新闻的作者和编者所耗费的心血付之东流。 新闻标题一般化、公式化,是报纸尤其是县市级报纸存在的普遍问题。如:  相似文献   

2.
一张报纸要吸引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县市报更是如此.在各路大报压境,五花八门的小报满天飞的情势下,县市报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追求个性特色,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县市报报道普遍存在着一般化的问题,缺乏个性、缺少特色的报道充斥版面.县市报报道一般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传统的“正统”观念,还是社会上不少人衡量县市报的一把尺子.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同志把报纸作为文件的载体,采用违背新闻规律的手段干预新闻报道.从报社内部来分析,造成报道一般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式简单化、公式化.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领导讲话强调什么,就到下面去找什么、“概念十例子”,依样画葫芦.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报道一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报道角度单一,不顾新闻价值而单从工作角度着眼的报道比比皆是.第三,采编队伍素质不高.第四,采编人员作风不深人.那么,县市报报道要克服一般化,凸现自己的个性特色,该从哪里人手呢?第一,围绕社会热点,精心策划组织战役性报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冲击波.县市报小,但小报也可造大势.在一段时间里,围绕某一社会问题,集中版面,集中力量,全方位、多侧面地开展战役性报道,可使报纸宣传有声有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新”,也就是说,“新闻”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表现手法等都应与一般不同。可惜的是“新闻”的这一特征在我们新闻工作中还没完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的报纸上,不时有一些老面孔、老一套的新闻作品露脸。特别是在县(市)报,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比如说,有关工业、农业一些方面的报道,许多都是今年重复去年。有些作品从标题制作到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大致差不多。面对这样的新闻稿件,报社“老总”是“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新闻见了报,读者们或不看,或仅看标题,或为某种需要耐着性子读下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发挥其指导作用,就不能孤立地报道某个表面现象,还要介绍产生这个现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的新闻由于背景交代得不清楚,或者没有一定的新闻背景,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说:“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翻开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相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  相似文献   

5.
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但是,目前地市报中一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仍旧没有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简直就是一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令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卒读,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十分鲜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党报主功能的实现。因此,改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的写作,是当前地市报新闻改革和新闻创新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使重大经济报道活起来,使这类应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新闻作品富有较强的可读性、接近性和与读者的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注意寻找…  相似文献   

6.
报纸被称为“新闻纸”,当然应该每天都是新的.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时候,一些读者会觉得某一报纸天天都是“老面孔”,没有新意.究其原因,当然不是该报纸的内容天天都在那儿“翻烧饼”,而是因为这张报纸的内容绝少有特点,版面很少有变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平淡,缺乏新意,以致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明眼人心中有数,这其实就是新闻宣传的“一般化”所产生的负效应.新闻宣传的“一般化”是办报人的大忌.怎样认识“一般化”的危害和克服“一般化”的现象,《随州日报》正在探索和实践.“一般化”报道不深不透,不痛不痒,可有可无,难以给读者留下印象,严重地阻碍了“报纸每天都是新的”这一命题的实现.因此,去年下半年以来《随州日报》着手疗治“一般化”现象,对“一般化”不宣而战.1、制度规范,从运行机制上克服“一般化”去年下半年,《随州日报》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增加了克服“一般化”现象的一系列条款,其中明确规定,每个记者每月要有2—3篇深度报道;限制新闻稿字数,消息不超过800字,通讯不超过1200字,特殊情况下采用1200字以上的长稿,要经社长、总编辑同意.还要求每版要有4个以上的栏目、4种以上新闻样式;所有稿件经群工部登记,个人不接受稿件,以限制关系稿的产生.这些规定从制度上“堵截”了“  相似文献   

7.
我和段献民同志合作采写的通讯《延天扩地工程——武穴市农业高效模式访谈》受到一些同志的称赞,我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写“追求科技新闻的感染力”为好。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十分重要。每位记者的每件作品出手,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去读、喜欢读。要达到这一点,除了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事件具有重要性外,就要看作品对读者是不是有很强的感染力。感染力强,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以致产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就能很好地起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科技新闻所涉及的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类作品如果过多地或单纯地使用专业化语言表述,作品就会显得生硬、呆板,以致“圈内人”嫌“不过瘾”而不愿读,更多的“圈外人”则似懂非懂而感到乏味也不愿看。因此,科技新闻更要追求很强的感染力,这是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端木夏 《新闻界》2000,(5):59-60
读者看新闻,对新闻事件总有自己的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根据,除了有它种信息来源的读者,总是所读新闻提供的材料。这就有一个新闻导向问题。新闻导向正确与否,不在于报道的事是社会的光明面或是阴暗面,关键是怎么样报道。其中的重要一环又在材料的取舍与表述。正确取舍和表述材料,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不能正确取舍和表述材料,读者据以对事件作出的判断就会是错的。导向不可能正确。下面评析报道同一事件的两篇新闻稿,就因取舍和表述材料不当而出现了导向错误。本文系探讨新闻写作业务,故对涉及的报纸隐去真名,分别用“甲”、…  相似文献   

9.
目前报纸上的新闻之所以不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讲究新闻写作角度,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是角度不新,就是角度相同,没有个性。 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新闻角度又分为选题角度、取材角度和写作角度。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可以从不同侧面予以报道;同一主题,也可以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可以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新闻角度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篇报道能否成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可能因为没有选择好角度而流于一般化;而一篇题材一般的稿件,可能因为找到一个新角度而获得成功。 六十年代,焦裕禄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抓的问题和别人一样,  相似文献   

10.
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是摆在县市报采编人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正是因为“旧话”常提,说明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克服新闻写作的一般化问题,是个大题目,它涉及到作者思想认识。新闻采写水平等等方面的因素,本文试结合《汉川报》的实践,从增强新闻的情趣、思想,提高新闻的品位上,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变化表现形式,让新闻有情趣。 1、题材变硬为软。作为党报,县市报对于会议报道任务很重,而且往往还要登载在重要位置。如何改进这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增强可读性呢?在会议报道方面,汉川报作了些探索:一是除了县“四大家”召开的少数具有全局性的会议讲究份量努力报道好之外,其它方面的会议择其重点报道;二是行业性的、系统性的工作会、业务会、表彰会,注重从会议中发现新闻信息,择其一点进行深入采访,加以报道,或者跳出会议抓“活鱼”。汉川报去年6月发表过一条消息《变卖原材料为销售深加工产品,庙头镇林木资源转换增值10倍以上》,原来是记者参加庙头镇农业产业化现场会暨中宝有限公司开业庆典来访,从会上获及有关信息,会下又进行深入采访后,从人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销售这个关键环节上切入,把开业投产、客户订货和现场会情况作为新闻的次要内容交待,使读者既能知其  相似文献   

11.
通讯主题在通讯作品中出现的方式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式和形态,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这应该是通讯写作的一个研究课题,对于通讯写作十分重要。1、暗藏一暗示:隐形主题在这类通讯作品中,通讯主题是暗藏在新闻事实之中的,它被作者暗示给读者。隐形主题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作品中没有概括主题的明显文字。这类通讯作品当然是有主题的,但是它的主题暗藏在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作者并不用文字语言明白地表露出来。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之中。受作者选取事实的角度、组织材料的方法等写作技巧影响.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  相似文献   

12.
刊林报海     
目前我国新闻市场 供需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供给不足。1、新闻产品相对过剩,重复报道太多,一个事件十几架摄像机,几十个记者围着,连篇累牍,读一报而知十报。 2、报道角度同一,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求。 3、会议报道多,指导工作多,领导讲话多,而读者关心的新闻少,批评的新闻少,批评报道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4、服务性新闻欠缺,知识性栏目少。今年“探索奥秘”、“美国地理频道”的热播提示我国广大读者的知识性阅读需求远远未被满足。 二、供给限制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小,许多产品面…  相似文献   

13.
穆青是抗日战争以来这半个多世纪中,把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作品,写成影响社会时间最长、思想内涵最深刻,读者人数最多的记者。我党新闻史上许多著名报道都与他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他的作品闪耀着朴实的文风与深厚的群众根基,其实他的——  相似文献   

14.
广 大读者和地方党报的报人 ,常抱怨领导同志的公务报道太多 ,人们不爱看。这是事实 ,但只说了一面。我说 ,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有多的一面 ,也有少的一面。多者 ,缺乏价值的“炒官”新闻太多了 ;少者 ,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太少了。说领导公务活动中缺乏新闻价值的报道太多 ,是指领导同志参加一般性会议的报道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一般性的、不解决问题的下乡活动“每下必报” ,报得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应酬性的诸如典礼、开业揭碑剪彩和参观之类的报道太多了。说这几类报道缺乏新闻价值 ,是因为所报道的领导的会议讲话、下乡发号施令式的讲话…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经济报道中的“有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称为“家常菜”。现在的一些媒体的经济新闻,多是一般化的工作性报道、肤浅表象的报道。每年的“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这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如同白开水,读不欢迎。其实,只要媒体把读天天吃的“家常菜”做出特色,也能合乎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6.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7.
9月9日,我与分社同行夏儒阁合作采写的通讯《浦东在加速——邓小平南巡以后看浦东》被总社播出.,第2天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上海市长黄菊等领导同志表扬了这篇稿件,一些新闻抖前辈称此稿”有新意,有深度”,许多相识的同行和读者也纷纷来电,有的说“这篇稿子发得很及时”,有的说“稿子很好读”,有的说“看了这篇通讯,好象到了一次浦东……”读者满意,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说句真话,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轻松过。因为,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太需要报道,太需要好报道了。而作为记者,我们一直没有拿出比较理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而新闻又常常被称为“易碎品”,很多新闻摄影作者平时背着相机忙里忙外,稿子见报不少,可却留不下几张像样的作品来。而我作为一名编辑,每天收到数十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是“老相识”,抓取的瞬间是“常相见”,连图片说明也是“差不多”,吸引不了读者,更震撼不了读者。那么,新闻摄影怎样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使读者看后“眼前一亮”?在情感上觅新。一幅图片作品能不能拔动读者心弦发生共鸣,重要的是情感。关注摄影对象的情感世界是贴近生活的一种深层次体现,也是摄影作者获取形象价值的关注点。情感的主要显现因素是…  相似文献   

20.
胡建明 《传媒观察》2006,(12):55-56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报道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在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深度报道类写作需要较多的解释,写好这类报道很不容易,其关键是要把握力度与布局,在于思想深度的发掘。特别是非事件性的报道,必须要通过人的活动、思想展现事实。现在一些媒体一般化的长篇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