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平时喜爱阅读各种报刊,见到文章中的病词、病句、谬误或错别字,就顺手用笔勾出来,并记录在一本专用的“求疵集”里。我根据记录在“案”的众多“疵”,归纳整理、分门别类,经常写出文章来。坚持多年,我的“求疵集”里记录了三百多条“疵”,由此写出一百多篇文章发表在多家报刊上。例  相似文献   

2.
作者谦称“求疵”,其实是有益之举。如果写文章的人都能有这种“求疵精神”,这对办好报纸是多有裨益的事。愿诸君读后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综述"、"述评"类文章的写作前提是要有相当数量的现有文献及作者对文献的深刻理解和透彻的分析;适应对象主要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基本功能是提供较为详细的概况、益于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能够方便阅读;对"综述"、"述评"类文章的质量应当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说:“作者要下去,作品要上来.”“下去”就是观察积累生活,有了生活积累,才有“上来”的文章.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观察使  相似文献   

5.
平日读报,常见文章后编辑附言:请告作者地址姓名。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语,使人感触颇多。作者给报刊写稿,没有不希望文章变为铅字的。一篇稿件,从谋篇布局、写作修改到誊抄寄出,“文章满纸书生累”,按说不应忘记署上自己的名字,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怕文贵自负吗?不完全是。运与作者对编辑的不信任有关。当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不乏文笔拙劣的关  相似文献   

6.
看到一本问世不久的沈阳市科普创作协会主办的《青年科学》杂志。刊内《稿约》一文中,有句十分触目的话:“本刊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凡不用稿件一律在两个月内奉还。”对于该刊编辑部这番心意,作为业余作者中一员的我来说,感到很是动心,禁不住想说几句。我看到的报纸、杂志不齐全,一律退稿的编辑部是否还有,不得而知。据我所看到的,都是申明不一一退稿,三个月内如不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云云。作者写出文章、作品寄向报刊后,往往要想到报刊编辑部收到没有?有何不足?能不能刊登?由于不便一稿两投,即使作者感到自己的作品尚有发表的价值,也只能眼巴巴地耐心等待。有些文章是有时间性  相似文献   

7.
我是《图书馆杂志》的新读者,也是新作者。以前对这本刊物偶而翻翻,知之不深,谈不上喜欢,现在我却从心里爱上了她。1991年以来每期都认真研读,有的文章还不只读一次。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 1.她有一个使读者和作者信赖的编辑部。编  相似文献   

8.
陈丰 《全国新书目》2010,(17):42-42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是欧洲学大家陈乐民的遗著。收录了作者晚年病中随笔、日记及文章,披露作者病中所思:疼痛的感受、对时事的忧思、对启蒙的思索及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总结,淋漓展示一位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作者还对种种社会现状作了一针见血的评论,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如华国锋等有精要的评价。是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发声。  相似文献   

9.
人的活力在哪里?在于人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有丰富多彩的感情。那么,文章的活力在哪里?30年“爬格子”的生涯使我体会到,文章的活力在于激情。文章如人,有灵魂(主题),有骨骼(结构),有血肉(材料),有外衣(语言)。加上激情,才算得上是一篇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文章。 文章,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载和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富于激情的文章,必然会生机勃勃,使文中人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产生立体感;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读起来有滋有味,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0.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中学生期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大类是以学业辅导为主、作为学科教学延伸的期刊,这类期刊少有学生作品,即使有也是作为给其他同学学习参考的范文发表的。另一大类是综合性的,作为学生精神食粮的期刊,《中学生天地》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让后一种类型的中学生期刊赢得广大中学生读者的青睐,必须让一部分作者由中学生自己来承当,这便构成了《中学生天地》中学生作品这一板块。那么,这些学生作品应该以怎样的品位或格调出现在百万读者面前呢?这需要编辑努力加以把握。而这种把握离不开编辑对中学生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中学生读者及其阅读倾向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屏障的认真研究。 中学生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 来稿表明,中学生作者一般包括三类。 第一类作者队伍庞大,但作品粗糙。这些人包括所有喜欢涂涂写写甚至那些“敢于”抄上前一期某篇文章又一字不改寄到编辑部的学生。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哪些就写哪些,遣字造句构筑文章能力差,文章缺少血肉,谈不上文采。当然,这些写得断断续续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来稿中也往往蕴藏着某些真实、闪光的东西。 第二类作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却总摆脱不了语文课上命题作文的框式,他们寄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不能都订阅所投稿的报纸和杂志,有些报刊又不给文章作者邮寄一份,他们很难看到自己被采用的文章,有的作者收到稿费单后,只能凭此得知自己的稿件被某新闻单位采用了。至于是哪一期报纸,哪一天的什么节目用的?编辑作了哪些改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他们只好写信给编  相似文献   

13.
编者和作者是什么关系?不少人认为编辑只是跑跑颠颠,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剪剪贴贴,是为作者个人成名得利服务的,是“附属品”。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办期刊离不开读者、作者、编者。读者是主体;没有读者,期刊就失去了目的,也失去了生存条件。作者是源头,各种文章靠作者来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图书情报知识》2006,(5):F0002-F0002
曾经有作者问我,你们刊物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说:“我也不知道。”别人还以为我在敷衍他。的确,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只能说最好的文章最好发,而这等于没说。所谓的最好,当然是相对众多来稿中的其他稿件而言的。因此,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并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学术研究者的整体水平,取决于作者论文在这整体中的相对位置。编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挥舞着一把并不锋利的镰刀,收割那些高出秸秆一截的麦穗,仅此而已。问题在于,你的文章究竟是秸秆还是麦穗?我想,一个最无疑义的验证方法就是把它植入合适的土壤中,给予它适宜的气温…  相似文献   

15.
使新闻幽默风趣的方式有如下数类: 一、直录式这一类,适用于本身就具有幽默感的事情,照事情的原样录下则可。但,这“照原样录下”也并非易事,也非人人都能做到。首先是能否发现事情的幽默之处,再就是是否精心安排了文章。所以,对具有幽默感的事情,作者必须意识到,消化了,然后写出,方可奏效.那么,如何能“意识到”呢?关键在于发现事物对比中的不和谐.  相似文献   

16.
加工中国科学家写的英语生物医学研究论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中国生物医学科学家写英语研究论文所碰到的主要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由英语为母语的科学家加工190篇论文,并分析写作中的错误。作者均讲国语(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加工过的稿件退给作者,并同他们用英语讨论。许多论文写得不够清楚。写作问题有两类:文章组织结构和英语语法。突出的是论文摘要结构不当,结果部分写作混乱。几乎每篇文章有语法错误,包括定冠词与不定冠词误用、动词时态错误、名词单复数不分。同作者讨论修改内容,许多作者知道动词时态、冠词误用,但不明白与数一致相关的模糊和准确问题。中国科学家写英语论文存在结构问题,英语语言学方面特殊障碍。解决办法是编辑同作者一起讨论加工过的稿子。  相似文献   

17.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编辑在审修文稿时,与作者、评论者、读者相比较,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作为编辑,对文稿认识的支点,或者说方位,与作者是并不全然相同的。他也不可能和作者对文稿的认识完全重叠吻合。因此,象我们过去通常说的编辑在审读、修改文稿时,必须体会作者的意图、不要背离作者意图之类告诫,其实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才是正确的,那就是用以反对编辑的胡删乱改。离开这点来看,正如人认识客观世界只能是近似的而非绝对的一样,编辑也只能近似而不可能和作者意图绝对一致,否则也就根本不需要编辑的工作了。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中援引古詩、古語或成語,可以增强說服力和感染力。但是,运用必須恰当,否則反会弄巧成拙。关于不恰当的援引的情况,一种是任意征引,随便解释。在一篇談友誼的文章中,作者写道:“杜甫有一首诗就对这种朋友之道慨叹說,‘翻手作云复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数!君不見管鲍貧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所謂“这种朋友之道”是指什么呢,按照作者  相似文献   

20.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今事。刘勰所讲的事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可以说是广义的用典。刘勰把用典故看成是文章之外的东西,是不恰当的,用典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用典究竟起什么作用?有哪些类型?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