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讲解是必要的。然而一些老师总喜欢讲深讲透,总认为不讲深讲透学生就掌握不好,理解不透彻。结果,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听得起糊涂、越烦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还会抑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教师要想在45分钟之内将所教授的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师只能让学生理解他们能够理解的,或者说,允许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即使有些地方学生暂时理解不了,也不必大讲特讲,不应塞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结论。把这些问题先放一放,学了后边的东西再回过头来提示复习前边的内…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个相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得清楚明白、浅显易学;而有的教师讲得杂乱繁琐、艰涩难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易化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在难度上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实现易化信息的目标,我们可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1理顺信息传递思路对苏教版中“关注癌症”一节内容,很多教师上课后,总觉得自己教得很失败———学生很难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这些教师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讲解中机械地照搬了教材中的知识编写顺序,先讲癌细胞形成、致癌因子,再讲癌细胞的特征。这种顺序对学生理解知识很不利,学生连…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许多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思考。思想品德课的有些原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希望通过"讲得多、讲  相似文献   

4.
一、课题提出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教师为了抢进度,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追求考试成绩,有的教师对高考考的内容就讲,不考的内容就不讲,有的教师为了增加高中数学复习时间,任意缩短新课时间,不管学生能否接受,白天讲晚上还要讲,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现…  相似文献   

5.
对于物理教师来说 ,要让学生从学懂、学会到会学 ,而且负担又不过重 ,必须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 ,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讲”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为了实现“讲”的效果 ,达到“讲”的目的 ,“功”还在课外。首先 ,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还得把“讲”的内容备熟、备深、备透 ,要吃透教材 ,抓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对教材内容进行细化。比如 ,教授“电磁感应”一章 ,通过备课要明确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 ,包括概念、现象、规律及…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自主活动。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异化为应付考试的训练。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一、不能忽视教师的讲解课堂教学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后,有不少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几个问题。因此,“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教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初中基础教育,因为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学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把知识讲清楚,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不在讲得深,而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不在讲得新,而要讲究实效;不在讲得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哪些地方需要教师讲解呢?笔者认为,一是新的知识点要靠教师讲解,并考虑如何把新知识讲解准确、清楚;二是课文的重点需要教师讲解;三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需要讲解。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吃透两头,了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二、教会学生学习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  相似文献   

7.
要改变“老师越讲学生能力越低,讲得越多学生越懒”的课堂教学现状、必须改变“以教为中心,教学重心偏离学生这个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实现学习自主学习。为此,我校创立和推行“导学议练”自主学习模式,把一堂课大致划分成四大环节:教师导入,学生自学,师生讨论,训练过关。  相似文献   

8.
生物课教学方法浅谈合肥师范学校薛桂伦生物课内容比较单调,课堂上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可能听得昏昏欲睡。因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呢?一、引用...  相似文献   

9.
刚开始教语文时,总是按部就班地借助教学参考书,按照“作者介绍-分析文章-归纳中心及写作方法”的程序进行教学,每课如此,学生听烦听腻了,自己越讲越没劲。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听得有兴趣,自己讲得轻松愉快,是我多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一个难题。实践出真知,这几年,我的语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需要“润滑剂”,诸如笑话、幽默、谜语、故事、趣味实验、精彩表演等。它能对课堂教学产生润滑作用——使无味的知识变为有趣的讲解,使枯燥的内容化为有意义的记忆,使学生从被动、拘谨的听讲转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如能讲得趣味横生,学生自然学得轻松活泼。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润滑剂”应追求以下几方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地理课很多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课堂上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可能听得昏昏欲睡。要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呢?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地理课很多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课堂上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可能听得昏昏欲睡。要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呢?  相似文献   

13.
突出“生活数学”,营造教学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潮 《考试周刊》2010,(22):91-91
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让数学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融进生活、融进活动,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把看似枯燥的数学教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营造数学课堂教学之美,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更充分展示出来的学生活动称为课堂学生活动。新课程的实施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音乐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很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纵观音乐教学,一些对于音乐教学不准确的理解充斥教学实践,全面发展就是全优发展吗?音乐欣赏时教师需要讲得越详细越好吗?对学生的激励是越多越好吗?怎么处理对教材的认识?本文提出对音乐教学的四点质疑,理清对音乐教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作一次性的"讲深讲透",却很少想到这种讲法却常常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在教学中如果能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采用探索的方式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领悟创新和  相似文献   

17.
优化教学过程是为了教得有效。让学生有效地学。小学数学不仅应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布鲁纳曾说: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更是为了让学生持续发展,学有长效。虽然小学第一学段学习内容较少、较浅.  相似文献   

18.
"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质疑等为主要教学环节,以"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讲方式"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什么",然后思考让学生"怎么学",进而使学生"学得通""学得牢"。  相似文献   

19.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