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一课出现“酂”这个地名,课本注释“酂”读zàn,在今河南省。我认为应该注cuó音。 查1989年9月《新华词典》1213页注:“酂,①zàn,古县名,秦置。在今湖北光化西;②cuó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1页注:“酂 cuó,在今河南永城。”课本标明“酂”在河南省,所以读cuó。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7册第3课《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酂、酂、苦、柘、谯,皆下之。”其中的“酂”字,注释为“zan.在现在河南省。”经查阅辞海.发现这个注音有问题。《辞海》1043页注.“酂”字有两个读音,为zan、cuo,分别是这样注释的:酂(zan)秦置。治所在今湖北光化西北。西魏废。西晋时,先后为南乡郡及顺阳郡治所;南朝梁,为酂城郡治所。酂县(cuo)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元至元八年(1271)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部将葛婴攻酂下…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研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发现课本中课文注释有几处知识性问题值得商榷。1.大泽乡不在安徽宿州西南九年级上册,第182页《陈涉世家》课文下面对陈涉世家的注释中有写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州西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4.
"闲愁"就是"离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相思,两处闲(原词作‘閑’)愁",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词中的两句话(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对这两句话,课本编者作了如下的注释:"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在一方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所选《报任安书》(节选)的注释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如对篇名的注释,对“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句中的“与”的注释,对“刑不上大夫”的处理。本文对课本注释不当之处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对文言文有些句读及句意的理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现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陈涉世家》、《岳阳楼记》三篇文章里的个别句子停顿及句意理解,谈谈与课本注释及相应教参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介之使"注释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此条注释,我认为不甚妥当,今不揣固陋,略陈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一 <荀子·劝学>是先秦诸子名篇,中学课本(人教本)节选部分脍炙人口.但是课本的注释却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略陈陋见以求教方家. (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其注释曾经千锤百炼,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因此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但由于包括排版校对在内的诸多因素,其注释也有疏漏、失误或不尽完善之处,需加订正或补充。笔者不揣谫陋,对新编高中双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2版)中的文言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相似文献   

11.
《醉翁亭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伛偻提携”一语,课本的注释是:“[伛偻(yúlóu)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见课本第168页注释) “偻”是个多音多义字,其读音凡二:  相似文献   

12.
说"床"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名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对"始扶床",许多大中专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没有注释,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选有此篇,它注释为"刚能扶着床走",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妥.不妥之处,只要细看上下文的抵牾,便可清楚.理由如下:课文开篇写刘兰芝成长的经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十七为君妇",得知刘兰芝的年龄是十七岁,按古代"笄冠"之俗:女子是十五加笄,男子二十加冠.而刘兰芝加笄两年后,嫁给焦仲卿,在当时应该属于大龄晚婚了.那么仲卿家的小姑,如果这时才"刚能扶着睡床学走路"(笔者姑且按课本注释把"床"说成卧具)实属费解.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撰《新版中学语文课本古文注释发疑》一文(载《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5期复印),对新版单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是该文的续补,主要是对新版双册课本文言文若干注释加以辨正以及对当注未注的几个疑难词语加以补释,少数几条是单册课本的。失当之处,敬请指正。惜不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初二册245页注:“惜不得,就是‘惜之而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惜,舍不得。得,能够。”按,课本注解不确。惜本是爱惜、吝惜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毛遂自荐》一课中,有“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一句,课本对这一句注释为:毛遂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这个注释基本符合要求,但笔者以为,书本注释还应更深一层,  相似文献   

17.
近日翻检在学习和使用初中语文课本的过程中所作的零星札记,得与课本注释的商榷意见二十余条。有的是原注有误,愿为订正;有的是原注欠确,欲予改饰;有的则只是将“更佳解”置换了“合理解”——而这些意见却又都是以个人的认识为基准的,因之,不敢妄言自己的看法全部有理。敢竭鄙诚,谨陈浅见,以就教于课本编者和读者诸君。 (一)注释有错漏 1.“佛印绝类弥勒(四册《核舟记》) 原注:“[绝类弥勒]极象佛教的弥勒菩萨。”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第26课《陈涉世家》中“(陈涉)攻钅至、赞阝、苦、柘、谯……”,“赞阝”,课本注释为“赞阝,zàn,在现在河南省。”笔者查了相关资料,认为此注释有不妥,特举证如下:查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上册,第1211页)对“赞阝”的注解:(一)(zàn,又读zuǎn)①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一百家为赞阝。《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阝。”②古县名,见“赞阝县(2)”。(二)(cuó嵯)①古县名。见“赞阝县(1)…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映,大中专通行的古典文学教材,其注释失当者甚多。笔者也有同感。在此,想就选入中师课本的汉代及其以前的几篇诗文注释可疑之处摘要列出,略陈管见,以请教于同志们。先看字音错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