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回顾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缺乏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的长远规划、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外来人才引进而轻既有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发展不够重视导致人才流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高校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实施人才的稳定、培养与发展有机结合的策略等五个对策建议,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为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校需要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为着力点,持续优化统战工作机制.通过分析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特点,文章提出了提升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思想建设成效、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青年海外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深化人才职称改革等方面的措施,为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与统...  相似文献   

3.
黄德金 《教书育人》2023,(18):33-35
人才兴则教育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的必要抓手和有力支撑。本文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探讨了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从以调整和优化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调整人才引进思路,加强人才团队和服务平台建设,改革旧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打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环节间的通道,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彰显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章以"高教强省"政策为导向,明确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范畴,分析了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发展趋势,探讨了黑龙江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可行性与战略意义,进而提出了符合黑龙江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提高黑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人才重阵,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视,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界近年来一直在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探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本文基于对省属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分析我省省属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困境,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人才引进的具体方案缺失、人才分布区域不均衡、人才引进机制不灵活、人才激励政策不当、人才隐性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待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抓好人才队伍规划和落实工作、构建协同创新人才的工作机制、发挥“学术领军人才”队伍的引领作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等优化河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高层次人才内涵界定不清楚,引进与培养缺乏长远规划,评价机制不健全,薪酬方案缺乏综合平衡,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创新管理制度并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覆盖面,健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教育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以来,许多大学也相继重视并开始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本文在阐述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了高校转变人才管理理念,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提升、创新管理等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以增强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高校人才引进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崇高 《高教论坛》2005,(1):129-13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人才引进是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捷径。当前,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误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必须与时俱进,讲求实效,注重管理和使用,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进、留住、用好。  相似文献   

10.
闫斐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2-223
人才引进工作是高校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陕西省政府"四个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对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普通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涉及的层次,分析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和解决方案,以期对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普适性的教师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和发展作用,随着创新教育的兴起,传统评价的弊端日益凸显,限制了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多元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育评价,结合"奖惩"与"发展",既注重过去,又面向未来。构建高层次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是有效促进高层次人才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有利于高校发展出发,以服务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首先探讨了人才评价机制的内涵,然后阐述了“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理论。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和实际调查,找出河北省现有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河北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模型,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推进河北省高等院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的大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部2011年"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行,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已成为各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贵州省法学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相对较多,有必要建立一套既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又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民族地区卓越法律人才为宗旨,推动贵州省法制建设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4.
高层次人才是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文章从提高认识、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注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促进高层次人才设置恰当的目标,促进高层次人才进行合理归因,了解高层次人才的个性等方面,分析了高层次人才管理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层次人才对高职院校加快“双一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及问题。文章评价了高层次人才在高职院校增强教学能力、提高科研实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能力、提供智库支持及建立标识性成果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了高层次人才建设中来自社会、来自高职院校及来自个人发展的阻碍因素,实证研究了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的现状。为破解这些困境,亟需依托专业特色精准聚才、建立高层次人才用人机制、搭建教科研团队、建立激励及共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是国家战略层面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高水平人才队伍的特征视角,阐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意义及其对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作用,并就当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协同创新搭建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柔性引进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机制等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和贡献率不高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抽样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数量、结构、贡献率、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激励及评价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加强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等措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实际,贵州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黔中经济区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错位,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构建本科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体教结合"模式是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的有效途径。高校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以"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采用"横向合作"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促进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数控加工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践性要求很高。如何做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培养企业急需的数控加工高级技能人才的关键。《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改革以"四环相扣"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其教改成果为基础,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探索并创建了全方位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数控加工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