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高职衔接问题、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基础能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布局调整、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但发展中的质量问题依然突出。高职发展应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构建“能上能下”的“大职教”体系,开拓并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要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是:办学理念不清晰、专业设置存在缺陷、实验和实训设备不足、缺乏“双师型”的老师。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路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办学方向;调整高职专业结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业高职教育的探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1992年初以来,我们本着“立足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农民致富”的办学宗旨,根据农村现代化建设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在改革办学模式、形成发展活力和优化培养过程、探索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5.
就业导向产学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向区域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依托企业,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创新了育人模式,形成了“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个“热点”和“摊点”入手,借鉴国外几所大学的办学模式及其特点经验,分析了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种办学模式及其特点,从而提高了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转包的认识和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苏志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教授,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领导学硕士,兼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专家。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现代高职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在他的领导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总结为“中国现代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  相似文献   

8.
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妥善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以符合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集中在一贯制和对口招生模式,通过层层分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建立“学习补助—奖学金—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研究“精英治国”的新加坡以政府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为教育主体,构建了新型的“校内教学工厂”、“工读双轨计划”等职业教育模式入手,深入分析新加坡校企合作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各类大专层次的高等教育应适当扩大规模,注意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函授等办学形式,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当前由省级电大基础上建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一套班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块教育”。一校两制、一校两牌,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职教育并举的双轨模式。如何利用这种跨越时空的开放教育:汇聚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了最强大的网络系统,提供最人性的支持服务,开展最鲜活的教学活动。让其开放教育独特的理念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保持其“高”的特质。如何将这种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应溶合在开放教育的教学中。“两翼齐飞、血脉相通”两种制度不仅是并立的关系,互相之间更有交叉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行而不悖,这就是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布局调整、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但发展中的质量问题依然突出。高职发展应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构建“能上能下”的“大职教”体系,开拓并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要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理念与现实冲突,“供”与“求”错位,名“职”与实“普”困惑等。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体现其办学特点,要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对高职教育"三元制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点,重点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元制模式”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元制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晓倩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9):13-14,51
芬兰的高等职业教育日趋成熟、完善。它作为芬兰高等教育双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规范的院校管理体制、职业能力标准和特色办学模式。芬兰的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强调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教学管理制度清晰而明确,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民政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为民政事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从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建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办学质量高。具有鲜明的民政职业教育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积极探索有民政特色的办学模式要从原来民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逐步向“学校──社会──民政部门或企业、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学模式转变,形成学校与社会、民政部门、经济部门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的结合。“民政管理”、“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不同的办学类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根据其特有的行业特点、船舶特长和军工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冶校方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新型的教学体制就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实现教育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运行效率。通过分析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时代背景,探讨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我国高职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职教论坛》2012,(10):55
刘晓、石伟平在《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2期中,撰文解读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涵,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评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作者通过对"办学"、"模式"、"办学模式"的内涵进行分析后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办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教育创新模式.因此,通过对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及其基本特征的阐释,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和特征,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