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历程表明,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已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直觉走向理性、从零散走向系统。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则表现出与理论教学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借鉴医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以及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来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实践教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需要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观念。受到一种感性的经验性实践观的支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难以有效提高。打破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引进全程连续实践教学理念,组建职前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加强教学团队合作指导,是提高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一条新思路。它使理论与实践从简单合并走向全面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从经验性技能训练走向反思性实践,使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属性,其作为过程、目的和存在表征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基于专业实践作为致动因描绘教师教育的发生过程,为了专业实践作为目的因校检教师教育的合目的性与价值负载性,专业实践存在则通过由外至内自觉式返源显像教师教育专业实践的深层图式。从实践的概念命题着手对教师教育的实践属性命题表征进行论证,旨在标识一种从自在走向自为认知自觉,敞明和放远教师教育的专业实践意识,进而澄清教师教育的价值承诺并召唤其责任自抉。  相似文献   

4.
“教师研究”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背后支撑这一研究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结构性转换,即从教育“理论中心”走向“教师实践中心”,相应地,教师教育及其研究也应从培养“技术熟练者”模式走向“反思性实践者”模式,从“规范”教师实践走向“服务于”教师实践。  相似文献   

5.
走向案例教学的教师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案例教学对教师教育的价值"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沟通的桥梁,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教师行动研究与反思性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这一预设出发,指出"走向案例教学是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实践领域对于“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呼唤越来越强烈。与此相适应,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将逐渐由外塑式培养走向内源性发展。建构主义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新的知识基础。建立在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因而将拓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职前教师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使师范生获得实践经验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近代教育家在创办我国近代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高度重视实践经验在师范生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实习、社会服务、科研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多方的积极探究,奠定了实践教学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我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综合性大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因管理体制混乱,冲淡了教师教育的职能;因注重学术性而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性;在课程设置上,照搬师范院校的做法,缺乏创新性;因缺乏系统规划,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办学重心上移,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和谐统一、加强教育实习以增强教学实践实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展教师教育是解决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面临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宁金平 《教书育人》2012,(33):102-103
教师职前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新教师的重任。当前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实践弱化现象,已成为影响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块短板。一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弱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也是教师培养的根基所在。然而我国当前的教师职前教育却比较注重局限于在大学课堂内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师范生进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原本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师职前教育中,出现了教育理论占据统领地位,教育实践被挤到边缘位置的现象,即实践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再好的教育课程,也无法准确地代表真实的教学。加强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为职前教师提供足够的了解中小教育实际、中学生现状以及实践训练的机会,乃是避免职前教师实习支教认知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不断思考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教师是“反思型教师”。要想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走向教师专业化,就必须把反思的理论引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变常规性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并积极开展反思性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2.
科学馆不仅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的"第二课堂",而且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场所。基于科学馆的科学教师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认识,促进教师学科间联系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教师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的素养,深化教师对于科学探究教学本质的认识。在利用科学馆进行科学教师教育时,可以采用"导入式""、内容导向式""、教学实践式""、过程导向式"和"内容与过程兼顾式"五种模式,并需要丰富科学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涵,树立科学教师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拓展科学教师教育的社会资源,重新架构"立体互补式"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争录  张博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21-29+108+120
在AI赋能教师教育者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从同存走向共生。目前,人类教师教育者面临技术依赖及技术决定论困境,而AI教师教育者则不能与教育对象共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以共生为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开拓教师教育价值;规避伦理风险,建立互信机制;审视二者联袂,臻于诗意共生。以合智助力、协力推动和共情帮助等为实践路径,可以构建走向共生教师教育实践的新图景,助力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走向共生实践。  相似文献   

14.
教育观念不是教师参与教育生活的必需条件,对专业教育观念的过度倚重极易使专业型教师教育患上"观念崇拜症"。反思教育观念的局限,对专业型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行省察是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自由生成的行动起点。从观念论走向存在论,从知识论走向文化论,用教师文化的新内涵来统摄教师的完整教育生活,实现教师教育行动的真正自由,是专业型教师教育永葆其勃勃生机的应然出路。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岸英 《教育探索》2002,(7):101-103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在我国,如何由“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化这个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尝试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质量不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转型与变革。而近些年的家教市场十分火爆,并不断走向成熟。充分利用家教实践这一平台,将有助于解决高师实习基地缺乏、实习效果不佳的困境。将家教实践纳入高师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引领家教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全面融合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之意,努力践行这一新举措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是创新性人才培养链条中最具奠基性的重要环节.提升教师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化是提升教师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教学是衡量和检验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通过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贯彻“全程性”式实践教学,整合教学实践资源,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等措施,来推进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馆不仅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的“第二课堂”,而且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场所。基于科学馆的科学教师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认识,促进教师学科间联系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教师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的素养,深化教师对于科学探究教学本质的认识。在利用科学馆进行科学教师教育时,可以采用“导入式”、“内容导向式”、“教学实践式”、“过程导向式”和“内容与过程兼顾式”五种模式,并需要丰富科学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涵,树立科学教师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拓展科学教师教育的社会资源,重新架构“立体互补式”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包含教师教育的多科性地方院校中,教师教育基本上沿用封闲式的模式,这种封闲式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培养现代职业教师的要求很不适应,为此教师教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本文从分析多科性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出发,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做法,对多科性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强  马颖 《中国教师》2012,(7):48-51
<正>一、导论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准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如何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是摆在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在影响教育实习的众多因素中,教育实习环境是影响实习教师实习效果、形成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支持性的教育实习环境,如实习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对准教师教学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