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众文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全面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发展最迅速、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一些缺陷与不足,给我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这一现象和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渐在我国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领、规范大众文化,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随着其影响程度的加深,现行的文化形态及其秩序受到一定的改变,社会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当下,大众文化已成为一个融文化理论和文化哲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大众文化受众覆盖范围广,对其话语影响力进行研究显得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已成为影响范围最广的文化形式,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双重影响。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 ,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批判其负面作用。这样做既能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又可为文艺学和美学寻找到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传播在多元并存的张力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日益渗透,使大众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和辩解也如影随形。从本质而言,大众文化是社会生活世俗化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结果,消费性和单向度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易懂、受众范围广等显著优势,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和历史过程,这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重大变革,意味着大众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斯图亚特·霍尔认为,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为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撑,大众文化的兴起正是根植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法兰克福学派不同,霍尔辩证地看待技术在大众文化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将大众文化放置于更为宏大的统治与抵抗的关系之中,看到了大众文化内含着既可以颠覆也可以生产主导意识形态的双重本质,因而技术的作用也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技术理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现文化控制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在消费时代也同时获得了技术所给予的多样化抵抗资源,因此从大众文化的本质和人的解放的角度看,在技术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面临的同质化趋势需要一个多元宽容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是由民间主导、老百姓自己约定俗成长期积累的一种文化,在多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冲击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文学经典成为大众需求的主流文化,诱发民众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需。  相似文献   

9.
谢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104-104,10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质方面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同时,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文化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势头,大众文化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普及,并逐渐的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主流,大众文化的出现对我国的教育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就如何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开展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已发展成为大众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向国家意识形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探寻国家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转化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和应对挑战的策略。大众文化中客观存在的民族心理和大众快乐政治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化及其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断加强。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高校应积极促进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成为创建21世纪新文化的主力军,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批判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成为"商业囚徒"的文化,它毁灭了文化应当具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必定会导致形成兼具欺骗性和操纵性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显得过于高傲和偏激,它所倡导的"精英文化"早已陷入了艺术的空想和浪漫主义的审美"乌托邦",完全忽略大众文化对社会和民众带来的积极作用,用独断论眼光去审视大众文化.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存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它有益于我们判明大众文化发展中可能暗含的种种弊端,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广泛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在社会大众中具有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现代性诉求的底蕴和国家、政府调控的力度,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就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后现代性特征进行探讨,以寻求更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的大众文化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化似乎是大众文化占据着整个文化的主导地位.大众文化借助流行文化而对精英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大众文化的盛行带来了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物质主义、感性至上等生活态度;从美学的视角去看待,审美教育必须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缓解或抵挡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力求让人成为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象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大众文化的兴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元化格局,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而且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民众思想观念的自由发展。然而,中国大众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与缺陷。因此,应辩证看待大众文化意义的双重性,全面提升大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加速。在这一进程中,大众文化不可避免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传媒的传播而蓬勃发展,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分析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过程。它是一种以消费、消遣为基本特征 ,以现代传媒为手段 ,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新型文化。由于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进程而发展的 ,所以 ,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大众文化具有其鲜明的总体特征 :首先 ,大众文化所表现的文化艺术已不再仅仅是文化精英的事情 ,而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并且大众也开始参与文化的生产消费 ,使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其次 ,大众文化“既不满足于传统的以精英文化为…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的繁荣、思想的革新,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解读大众文化,首先说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逻辑,然后再针对大众文化阐明其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背景.再总结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重要功能,最后对大众文化所具有的消极社会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的盛行,导致当前中国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文化自信弱化的迹象,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自信弱化两个方面,其根源在于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化力、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冲击力、对部分大学生价值期待的解构力。必须积极寻求各种有效路径,努力使大众文化成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助力,最终使文化自信成为大学生精神场域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