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丁·路德作为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其宗教信仰关照下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马丁·路德认为人因信称义,强调人的天职原则.基于此的道德教育思想则涵盖:道德的目的是培养俗世的基督徒,道德教育内容兼顾宗教与世俗,尊重儿童,强调家庭教育对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的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郭美岐  吴华杰  焦艳 《海外英语》2011,(11):224-225
瞿秋白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绝对的白话本位原则"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丁.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翻译家。他的德语《圣经》被称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瞿秋白和路德处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但两人在翻译的目的,读者群,翻译的原则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尽管如此,两人在翻译方法上还是有所不同的。该文拟就把瞿秋白与路德翻译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相似文献   

4.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了人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的因信称义思想,这一思想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全民都应接受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路德从政府、市政当局和家庭三个层面系统论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并由他和追随者在德国各公国进行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实践。马丁.路德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与实践对西欧和北美的国民教育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后又使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性,为德国暴君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丁·路德不仅是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圣经》权威""因信称义"以及"人人皆僧侣"三大新教教义出发,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同时,路德认为教育管理权归国家所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前提。以此为基础,他从义务教育的实践观出发,认为国家有设置、维持学校的义务;教会有协助办教育的义务;父母有送子女入学的义务。只有三方通力合作,义务教育才能顺利实行。路德教育思想中闪耀的平等和自由的光辉对欧美近代教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无愧于"世界性的伟大教育家"这一盛誉。  相似文献   

7.
从翻译文化效应的研究视域出发,对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进行文化解读,可以看出:在翻译思想上,马丁·路德主张,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圣经》;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强调灵活性;翻译必须集思广益。在翻译实践方面,路德的翻译实践对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德国产生了重要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的矛盾思想在翻译上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又是十六世纪德国翻译家,他所翻译的<圣经>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本文通过分析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所持有的矛盾思想来说明他在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是中世纪教会的"叛逆者"。但马丁·路德并非一开始就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教会和教皇,这里面充满了曲折。可以说,他的最终"反叛"是时势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孔琳 《文教资料》2011,(31):124-126
马丁·路德是欧洲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时期的著名改革家。他所发动的改革运动.不仅是一场宗教改革,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近代德国乃至整个欧关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有着独到的教育观.虽然他的教育观主要是关于宗教教育的,但其思想精髓还是可借鉴于世俗教育领域的。本文就这位伟人的教师观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丁·路德领导的德意志宗教改革,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人们心灵的至高无上的统治.他所提出的"因信称义"说,指出教徒获救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上帝的信仰,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大大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战乱频繁的宗教改革时代,马丁·路德的战争观建立在"两个王国"论基础上,认为战争与宗教应该分离,反对宗教战争;世俗政权由上帝设立,反对反抗暴君的战争.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土耳其战争和德国农民战争中表现了出来.与战争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士兵出于基督教仁爱的教义对本身的职业产生了怀疑,路德用天职观解决了这个信仰危机,肯定了士兵是一个正当而神圣的职业,天职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分别对应一个士兵的基督徒和士兵身份,从而调和了二者的内在冲突,而且他提出的以基督徒良心判断是否参加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问题作为存在问题的展开和具体化,在海德格尔思路历程的不同阶段形成主题。具体表现为:前期以此在与此之在的反正关系表现出来;中期以技术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反正关系彰显出来;后期以天、地、人、神间的反正关系表现出来。这些思考展现出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是实现世界世界化、物物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的国家利益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和归宿,我们要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努力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建设要扭住不放,大力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国防思想包括军与民相结合;军事活动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富国与强兵相结合;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结合;依靠本国力量和利用国际力量相结合等。关于毛泽东国防思想的成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长期面临的威胁,是毛泽东国防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新中国国防实际是毛泽东国防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国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金权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25-27,3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国家安全的新理念。胡锦涛的国家安全思想,探索了新形势下中国安全的规律,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一大批留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现实目标。其中,这些留学生也广泛汲取日本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归国之后,他们很多人开始积极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创作了诸多学堂乐歌,中间蕴含着丰富的尚武精神。这些学堂乐歌集音乐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极大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的革命信心,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催化剂之一,理应受到人们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主张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第一个人。康有为提出的关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依据、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途径的思想,虽然因历史的原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但其主张对后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进行的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