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词曲这三种文学体裁在修辞上的特点之一就是爱用对偶。究其原因,大概是客观事物具有成双成对的自然美,人们的心理偏又喜欢这种对衬美,而据此用入诗词曲中则就增进了它们的音乐美,便于朗朗上口。 对偶也叫俪辞,在近体诗中叫对仗,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叫对联或对子。可以说,对偶包含了对仗与对联。  相似文献   

2.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也是我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3.
李铜玉 《中国德育》2005,(10):52-53,57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井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楹联又称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韵调和谐,寓意含蓄隽永,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学生学习词性、韵律、对偶修辞的好方法。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是汉语言文学中永不凋谢的奇葩。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者,关注对联在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一、楹联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必要性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非重点中学。  相似文献   

5.
写作对联是旧学的必修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虽没做要求,但是,对偶、对仗修辞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并且要求能准确、熟练运用。一些地方教材编有对联欣赏的内容,有些省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了填写对联的题型,高考考对联题很常见,一些教师会自觉地让高中学生提前感受一下此类题。另外,对联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喜欢上这种练习。  相似文献   

6.
写作对联是旧学的必修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虽没做要求,但是,对偶、对仗修辞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并且要求能准确、熟练运用。一些地方教材编有对联欣赏的内容,有些省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了填写对联的题型,高考考对联题很常见,一些教师会自觉地让高中学生提前感受一下此类题。另外,对联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就受到不同程度的,陶,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喜欢上这种练习。  相似文献   

7.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汉民族思维方式、汉语文字个性与文学创作特征长期交融孕育的过程中 ,受唐代律诗对仗、用韵的催化作用 ,对联遂正式诞生。对联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概括性、独特性、趣巧性的文体特征。创作对联有三法 ,即 :集诗文成句 ;改换诗文成句 ;拟作新联 (严对仗 ,调平仄 ,重修辞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是第一部联话著作。刘勰《文心雕龙》是六朝骈文的优秀代表 ,是对联写作与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庶可称为第一部萌芽状态的“准联话”。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是博大精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文字精美,也是我国用途最广,使用频率最高,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我国现行的小语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力作。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把相关的对联引入课堂,联文相配,珠联壁合,促成优势互补,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开拓学生视野,优化阅读教学有着很好的作用。1.激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实验证明,兴趣和愉快的情绪对认识起组织作用。教学中,抓住课文特点,精选与…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文字精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是我国用途很广,使用频率很高,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现行小语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力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相关的对联引入课堂,联文相配,珠联壁合。促成优势互补,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优化阅读有很好的作用。下面略作论述。激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和愉快的情绪对认识起组织作用。教学中,抓住课文特点,精选与课文内容丝丝入扣的对联,以联引文,能有效地集中学  相似文献   

12.
黄雪华 《快乐阅读》2013,(11):15-16
对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但对对联知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而且利用对联知识优化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对联作为华夏文明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更是汉字文化的产物。汉字作为形音义的结合体,决定了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魅力。没有汉字,就不可能有对联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本文试从形式美、音韵美和蕴意美三个方面来说明汉字文化对对联艺术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活动背景对联,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经典文化长河中的一棵奇葩。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联这种本该深入国人人心的国粹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为人们所冷落。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方式逐渐多样化,教育资源与日俱增。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创新。古代诗歌用词精练、意境优美,是我国经典文学的代表,是我国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探究、创新古代诗歌教学,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章分析了现代多媒体的优势,以及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古代诗歌教学的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起源于桃符,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与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于一身,是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结合,更能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文苑中,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或蕴含哲理,或点染世情,或描摹景色,或摄取风情,极富诗意,又具画境。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全国卷三、全国卷四、上海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都出现了新考点——对联,这对传统文化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写好对联,必须具备对联的有关知识,具体而言,对联有“三美”。  相似文献   

18.
《同学少年》2010,(2):52-5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往往包含很多知识。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副以文学常识为内容的对仗工整的趣联。联曰: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是人类文化艺术长廊中的明珠,也是人类美好情感的结晶。教师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对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由于诗歌的这种特性,导致人们在阅读和理解时产生一定的障碍,尤其是文学积淀较少的初中生,在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许多别具一格的形式。对联就是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堪称一绝的民间文学形式。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历来是传播主流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好形式。在先贤们创作的种类繁多的对联中,有一类对联是教人励志修身的。这类传统励志修身对联,大都对仗工整,文字凝炼,含意深厚,富有哲理,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有些励志修身对联堪称为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文学精品。即使在当代,这些励志修身对联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富有教育意义。励志修身对联,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修身进德、励志图强的好方法。可使人三省其身,如听良师训导,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来看,学习和欣赏传统励志修身对联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