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是人们对客体认识操作的内化过程,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反思能力是主体对问题或事物、主体思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思想家解构传统美学和建构新美学二者并举的重要时代.桑塔耶纳解构经典美学的“非功利性”和“普遍性”;建构“对象化”思维范式.桑塔耶纳认为美是情感的对象化.桑塔耶纳的“情感对象化”不是以外在客体对象表现主体内心情感,而是情感和感觉印象一起构建对象性事物.  相似文献   

3.
传统诗学研究的起点是作品,从而学理就是以客体为对象来揭示其包含的美学属性,而不是主体审美活动,诗歌的研究对象“实体化”了,即使关涉作者,那也仅仅是作为作品结构中的要素,存在“主体缺失”,进而不是审美主体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使语言在诗歌审美活动中的中介性未能彰显,不能从中剥离出来和独立分析其在诗歌审美建构的规则并上升为方法.笔者企图克服传统诗学这一不足的前提下,基于诗歌语言规范的语义形态特征化,试图从诗歌的审美建构与语言表达的中介关系来探索诗歌审美的语义逻辑规范的基本原理以及诗歌鉴赏、创作的理论方法等,以期拓展诗学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上升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普通逻辑体系的构建遵循了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逻辑步骤,“上升法”也是指导普通逻辑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 “上升法”即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从对象中抽取出来的各种抽象的规定再加以综合起来,以再现对象整体的一种逻辑方法。(注:这里指的抽象和具体是指理性阶段中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所谓思维的抽象,是指反映客观事物一般属性和关系的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这种抽象思想和抽象规定是从复杂的整体中抛开其它一般属性和关系而抽象出来的。思维的具体是各种抽象思想或抽象规定所组成的完整思想,它再现了客观事物的整体。)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起点、中介和终点三个基本环节。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起点,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①它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②它是构成具体对象的基本单位;③它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对象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作为上升过程的逻辑中介,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整个过程中,从上升起点到上升终点之间的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的中间环节。上升的中介具有三个特点:①抽象和具体的两重性。上  相似文献   

5.
形成、发挥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代教育的主题,也是教育技术的主题。学生的主体性在什么样的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的问题不仅是建构、推演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点”,也是当代教育哲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虽然前者把学生当作客体,后者把学生当作主体,但是其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是一致的——“主体—客体”思维范式。在这一思维范式的引领下,虽然把学生作为主体来形成,但是又把学生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间”思维范式的引领下,在“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中形成、发挥和提升。因此,教育技术的理论建构必须以合适技术支持的“主体—主导”教学结构为基点进行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6.
探究教学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型探究教学理论为教师开展动思结合的探究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为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思维型探究教学之路,教师以“鸟喙和鸟足”为例,建构融合技术的“五思五学”思维型探究教学模式:精准分析学情,明确思维发展目标,实现“预学明思”;创设具身化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实现“激学导思”;探究合作,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探学辨思”;借助数据分析,跟踪学生思维,实现“展学反思”;虚拟仿真交互,引导迁移应用,实现“拓学创思”。教师以信息技术助力“五思五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做思共生”,可有效促进大单元整体教学。  相似文献   

7.
列宁指出,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是主体把握客体的高级认识活动和形式。“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实践是思维的基础,思维离不开实践,实践的变化,要求思...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必须具体化和历史化,主体与客体的分化是两者联系的前提,主体以特定的方式“再现”客体的信息,是联系的首要条件,即要求客体信息的发送方式和量值与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对应,其基础是主体与客体在物质性结构和功能结构两方面的对应。文章将主体——客体联系划分为前经典形式、经典形式和非经典形式,认为牛顿力学是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非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从时空框架、主客体区分和认识中介三方面探讨了经典向非经典形式的转变。提出认识不是客体的“纯粹情态”,而是主体与客体、时空框架、认识中介等多因素的综合效应。非经典形式将影响思维变革,促使思维方式进一步由单向线性转为非线性的多因素综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施正一教授的《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突破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准确界定了理性认识、理论思维、理性思维等范畴,从民族兴旺的角度指出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辩证地指出理论思维和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具体———抽象”的过程,还包括“抽象———具体”的过程,并突出强调了后者的作用;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表象———抽象”和“抽象———具体”的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指出表象是理论研究的起点,理论研究还必须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表象———抽象———具体”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施正一教授为我们指出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并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建模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大综合”,建模方法是信息化社会的“新工具”,建模方法是帮助人们创新的“金钥匙”。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和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可以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的发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本人根据查有梁的模式建构原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新课改的方向,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方法,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试着建构以下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模式。一调查研究模式这个模式的设计思路为:确定主题———设计调查模式———展开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升华主题。它既可以使教师获取在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获取各种资源。这个模式主要是运用“反馈原理”来了解学生各种情况,包括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模拟实验是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探究,探索出“三阶段五步骤”的模拟实验教学策略,即在“感性·具体”阶段,通过“模拟实验,捕获信息”和“处理信息,理解实验”,实现对操作模型及模拟实验的理解;在“思维·抽象”阶段,通过“搭建支架,思维抽象”和“探究原型,建构模型(概念)”,完成模型(概念)的初步建构;在“思维·具体”阶段,通过“应用迁移,反思升华”,加深并完善对模型(概念)的理解。依托上述策略,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抽象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模型建构能力,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德育模式论     
一、什么是德育模式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和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些本质特性,作为中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的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类比的方法,可以把德育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德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德育过程组织方式加以简要表述,以供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选择、组合、…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上的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由于在思维方式上隐含着教育者以类似于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对象的倾向,所以易于造成人的本性失落和主体性丧失。当代西方"主体际"哲学由于单方面强调"主体—主体"思维模式,因此无法真正完成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现代超越的任务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既唯物又辩证的基础上整合了"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和"主体—主体"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现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现代超越开辟了光明之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并初步论证了“描述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描述在现代哲学和科学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描述论便是对描述的反思;是关于描述的学说。其基本问题是主体怎样,以及能在什么程度上描述客体及其过程;其主要内容则包括主体对客体描述的性质、规律、工具及发展过程等。在现代,描述论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元成人教育学”这一研究视角或方法,旨在反思和澄清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对象的问题———“真问题”、思想方法问题———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背离、体系问题———学科体系建构中“目的与目标”之别、动力问题———理性批判的缺失。反思与澄清这些基本问题将对促进成人教育理论发展,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科体系建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论思维的不成熟甚至缺失,导致教育学精神气质的消亡,造成了它目前的生存困境。教育理论思维是以人的发展为对象,对教育实践展开反思与省察的过程。它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基于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和建构;它以一定的知识系统为依据,并使之为教育学解释服务;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致思取向。教育学应重构自身的思维方式,这是教育学走出困境,走向成熟和规范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施正一教授的《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突破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准确界定了理性认识、理论思维、理性思维等范畴。从民族兴旺的角度指出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辩证地指出理论思维和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具体——抽象”的过程,还包括“抽象——具体”的过程,并突出强调了后者的作用;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表象——抽象”和“抽象——具体”的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指出表象是理论研究的起点,理论研究还必须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表象——抽象——具体”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施正一教授为我们指出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并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论《实践论》的一分为三认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哲学著作《实践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三的认识论,即三个阶段论:“感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的实践阶段”;认为《实践论》由于写作的重点在“实践”及其与认识的依赖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说明认识“认识”的过程和内容,认为每一个认识的环节都应该包含着矛盾的三个方面,即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中介--认识的客体”。主体通过中介来认识客体,矛盾是始终贯穿于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探讨了中介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并把中介作为认识一个重要阶段;认为第三者是形成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中介,并阐述了认识运动的有限与无限性等。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中合作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作为主要的互动主体,在这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教师应以中介理论为依据,清楚意识到发挥其中介作用的重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其“解构”理论在强调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重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思维方式.但“解构”在后现代思想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那里,表现为一种注重“破旧”解构、疏于“立新”建构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在“解构”及“价值祛魅”思维中,传统的真善美的意义深度、价值的普遍性和相对确定性也被消解了,而在一味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等社会及其价值的“碎片化”过程中,也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因此,对后现代理论范式及价值思潮的辩证把握和反思,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及文化价值导向,对坚守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文化生态和共同价值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精神培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