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3.
武则天(公元六二四年——七○五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她出生于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的一个商人地主家庭。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太宗死后曾一度在感应寺为尼。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立其为后,从此武则天开始参与了唐朝的政事,直至公元七○五年为止.在她摄政和执政的半个世纪里,实行了一系列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唐太宗贞观时  相似文献   

4.
2005年是中国科举史研究的重要一年,因为这一年是科举废止一百周年纪念。据考证,科举制创设于公元605年,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当下要评论的两本书的问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最近人们对科举文化的重新审视,甚至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反思(每一本书都用英汉两种语言出版)。厦门大学的刘海峰被誉为中国科举学的绝对权威,是国内研究科举学的第一人,而且科举学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下面就其代表作一科举学导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废科举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兼得。从利的方面看,废科举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带来了女学的兴起。从弊的方面看,废料举使得教育的普及失去了制度的推动与保障,并造成新式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废科举于其时的教育虽带来弊大于利的影响,但历史的脚步无人能阻,且废科举在开辟现代教育之路这一点上的积极意义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实施了1300年的科举制,在1905年9月2日被终结。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题,学术界日益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科举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进而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  相似文献   

7.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8.
中国兴科举1300年,废科举已逾百年,然而,兴科举的利弊得失,废科举的功过是非,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似乎又成热点。掌握和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或许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即从科举考试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和改革废除的全局的历史演变加以考量和评价,才能获得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一纸诏书,宣告了已实行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从此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严复曾说:废科举是中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其重要性“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1905年废科举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确实,废科举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11.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5,(10)
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一朝改废。2005年9月,是废除科举的第一百个年头,在此之际,对于科举、考试、教改等诸多问题,大家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状元有多少?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起始于隋朝。状元又称状头,是数以万计举子的代表。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首创殿试,把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以后逐渐得以习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对封建社会政治的稳定、人才的选拔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近代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上海地区,舆论即不一致:认为科举当废者有之;不必废者有之;科举当废、但不必骤废者有之;甚有主张科举与学堂合二而一者;等等。它折射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对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时值八国联军入侵(1901)、日俄战争爆发(1903),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实施教育改革,随之产生了新的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官僚政治 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在1905年9月2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 题,学术界日益重视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 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 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 "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 除科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 举制的千秋功罪,从众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 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为深刻认识中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殿试中乙科。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权知礼部贡举,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作为一名科举的成功者和管理者,其《东坡集》《后集》等著作记录了苏轼独特的科举观,在中国古代考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9.
百年之际话科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负面影响。作为传统高等教育形态,科举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则为当今各类考试制度所借鉴。将当今某些教育考试的弊端一概斥之为“科举制的复活”,显然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参考》2005,(7):49-49
今年是中国废科举一百年。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多重新检讨。正面的评价逐渐趋多。科举可能有很多缺点,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科举制度选拔的多数还是有才能的人。比如,在中国完成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那些人,如蔡元培、严修、蒋梦麟、张寿镛等,都是有功名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