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科交叉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学科交叉为基础培养研究生,有利于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梳理了国内外学科交叉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学科交叉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学科交叉及研究生培养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各方面形成强大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培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技术人才,研发VR/AR教学类产品,制定出一条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行业发展的高校VR/AR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第一,优化创新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互,推动学生知识形态螺旋式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汇聚、共生共享的创新研究群体。第二,完善培养体制,开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成果展示,丰富学生与教师、所开发产品使用者的互动,探索VR/AR技术体验式教学方法,拓展优质课堂内容,创新考核方式。第三,推动高层次认知、高互动、高品质的VR/AR教学类产品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壁垒逐渐打破,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解决越来越多的医学前沿问题."新医科"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期望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为了让医学生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分析了"新医科"对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4.
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赵鹏大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精通多种技术、善于运用创新科学思维、对多门学科领域发生兴趣并取得交叉科学研究成果的人才。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往往...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人才是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引领学科发展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带头人。海外高层次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促进国际学科前沿交叉、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构建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构建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平台的必要性,认为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平台应具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多个研究方向融合、多个创新团队联合、多种学习实践机会、多种优质资源共享、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等特点,并对建设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平台提出了若干措施:建设模式平台化、管理方式自主化、运作机制有效化、资源利用共享化、研究过程连续化。将研究生培养教育和培养质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新起点,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7.
陈剑  董培涛  肖定邦  吴学忠  高勇 《教师》2013,(26):12-13
就科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而言,学科交叉和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建设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发展的又一个战略举措。以我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械学科为例,本文就中心建设的管理机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但随着博士后事业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同站同学科”现象。  相似文献   

9.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被纳入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在“双碳”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为可再生资源和减排技术的利用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依托徐州工程学院新工科建设背景和环境设计一流专业学科实践实训平台,构建了设计—材料—工程一体化思维创新培养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平台,改革教学和考核模式,实施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丰富第二课堂,开展“校企地”相融合的培养实践模式,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