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歌中,笛声吹尽了文人的心曲,并在不断地演绎中被赋予关塞思乡、伤时感怀、念友怀情、田园清趣等丰富的情感内涵。笛声又与月亮、梅花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成为唐诗中深具味外之味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
孙贵平 《文教资料》2011,(22):10-11
唐诗中有众多描写笛声的作品。它们构成了唐诗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笛声的激扬、推动和烘托。从唐诗中的笛声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赵娟 《文教资料》2008,(28):63-64
笛声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本文从文化、音乐、审美心理等视角,对此意象进行深入的分类剖析,揭示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内容指向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风俗通》中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清凉的晨,在寂静的夜,在蒹葭苍苍的水边,在斜晖余照的城头,清扬与凄切的笛声,总会让人安静,让人怀想。同时,因了笛声的清、婉、静,它也就成了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最美丽的一种声音。秦关汉月,唐风米韵,那一管筒声,总是能穿透喧嚣,穿透繁华,破空而来,弥久地网响。山水诗里,羁旅诗里,边塞诗里,笛声就像一片翠绿的叶子,写着相思,飘摇着飞动。下面我就李白诗中的“笛声”意象做一个简略的赏析。  相似文献   

5.
"喊山"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作家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中,对其进行了"原生态"的演绎。在她的笔下,"喊山"被赋予了多重内涵:或是生存境遇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朴素生命的诉求。透过它既可以窥探到乡村民间生存的真实镜像,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笛声     
每节课的作业,很多很多。女孩儿不停地做,手酸得很,眼皮也有些打架,正想休息一会儿,忽然,一阵清悠的笛声在耳边响起,疲惫的精神为之一爽。回头一看,是她后面的男孩吹的。笛声宛转轻快,像一股清泉流入心田,畅快极了。女孩想不到其貌不扬的男孩有这么一手绝技,演奏家也不过如此,同学们都投来敬佩的目光,有几个甚至欢呼喝彩起来。以后,每到下课或休息时,那笛声便悠悠响起,这时,同学们都放松了那紧绷的神经,像欣赏交响乐一样,陶醉在男孩的笛声里,就连那几个好打闹的野小子也听得很入神。当然,女孩儿更是如醉如痴,每次笛声响起,她便像进入了美丽…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相似文献   

8.
《风俗通》中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清凉的晨,在寂静的夜,在蒹葭苍苍的水边,在斜晖余照的城头,清扬与凄切的笛声,总会让人安静,让人怀想。同时,因了笛声的清、婉、静,它也就成了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最美丽的一种声音。秦关汉月,唐风宋韵,那一管笛声,总是能穿透  相似文献   

9.
民族乐器竹笛,在唐代诗歌,吹尽了文人的心曲,在唐代诗歌中涉及到笛声的诗篇已成为唐朝诗歌史上的一道靓丽景观.笛声在不断的演绎中被赋予怀念友情、伤时感怀、关塞思乡等丰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有唐一代诗歌中涉及到笛声的诗篇成为唐朝诗歌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总观这些诗作,它们的意象内容大致包括离愁别绪、伤时感事、思友念旧三种;据这些内容又从中可以找到他们的渊源。同时,这类诗既是音乐和诗歌结合的必然,也与当时的具体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杨柳最早进入诗坛是在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里,《诗经·小雅·采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由此掀开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意象的先河,在此之后,杨柳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被人们注入更多的情感与精神,杨柳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最广泛、最动人的意象之一。古诗人常常把杨柳外在的形态与日常的生活相联系,开发出杨柳的一系列表现生活的意象,或是用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或是写人的生活态度。一.杨柳的美女意象杨柳枝条纤细苗条,柳叶瘦长微翘,这些都与美妙女子的身材、眉毛  相似文献   

12.
月光笛声     
“月光笛声”只是个泛题,为的是记取优雅。书读到第十二个年头,优雅就像阳光下的冰凌子,看着它滴滴答答,却无法可想。更企盼它能像钟乳石,即使溶解,也会在远方重新转世。因此,“月光笛声”不妨偶尔为之。 朗月当空,笛声不期而至,辨不清来处,只觉得和溶溶月光搅在一处,和风流动。清洌的音符灌满教室,瞌睡虫们像撞上了“雷达”,遁形匿迹。 至今对月光下的笛声很是怀念,只因为它作了最枯燥乏味的日子的润滑油,使它们轻轻松松地从指缝间溜过,留下满地捕捉不到的影子。 气温达到35℃,只有一类事情可做。 拔去电话线,躲进与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诗歌重视采用"树"的意象,可以追溯到"百年树人"的现代文学传统.通过有关作品的归纳分析,将会凸显启蒙性质的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别是"五四"以后新诗的走向及诗人的精神命运."树"意象的丰富内涵,也贯穿、响应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诉求;它引领向上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南的笛声     
午夜梦回,在时空交错的某个时刻,笛声再次响起,如披着轻纱的水灵灵的江南女子无声走进梦里,点滴往事之间,竟无法释怀。曾几何时,星光点缀的夜里,躲在黑暗中与江南的笛声一起放肆地欢笑或者静静地流泪,夜深了,就让漂泊一天的船停泊在那里稍许休息。  相似文献   

15.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塑造了一些鲜明而又丰富的意象,其中"舟"的意象的特点就是形态各异、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李清照词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词人笔下"舟"的意象从前期"舟"最突出的"轻快"到中期"孤独"再到后期"载愁、漂泊"特点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女性细腻复杂的情感体验,可以体会到她欢乐和凄婉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6.
启蒙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反思态度和理性智慧,其在展现当下生活的内在逻辑中保持着足够的敏感,具有生活的穿透力。刘醒龙的《蟠虺》就是这样一部立足于当下现实,却不仅仅是描摹生活和总结生活碎片,而是警醒着我们,让我们再一次去思考当下启蒙的问题。《蟠虺》传达出来的有对现代性的怀疑和启蒙理性的批判;有借知识分子的灵魂拷问和救赎,期待找回"狂乱"的现代性下缺失的"文化自信";并且在这个精神重构,启蒙追寻的过程中,隐含的也有对当下意识形态的"认同"困境的警示和担忧。总体上通过写一个学术,官场,悬疑,盗墓等相互交织的故事,传达背后的深广。  相似文献   

17.
笛声     
在最初流水一般的流韵里,仿佛有一古装少女从笛声中走出来,步步生莲,扇扇似月,在暮春三月、群莺乱飞的时节,婆娑起舞,时抑时扬,像风那样飘忽。  相似文献   

18.
悠悠笛声情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皎洁的明月下 ,我总爱吹响这支珍藏的竹笛 ,然后把这思念的笛声送向水的一方 ,寄给我所思念的人儿。呵 ,离别两年了 ,他还好吗 ?伴着笛声 ,我的思绪停留在往事的边缘 ,停留在他的身旁……两年前 ,经过我村的国道公路  相似文献   

19.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笛声嘹亮,悠扬,激越。小小的笛孔里飞出一串串迷人的笛韵。一圈圈笛韵的涟漪就在这条静静的甬道街荡漾,消失在染满胭脂色夕阳的街道尽头。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  相似文献   

20.
谭霜 《涪陵师专学报》2013,(3):85-88,136
"黑土地"作为东北平原最珍贵的土壤,同时也是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里主要意象。通过解读部分中短篇小说,以此来剖析"黑土地"这一意象里乡村人与都市人对这一意象的依恋与崇尚。乡村人这一部分重点剖析"黑土地"对于乡村人所蕴含的物质、精神与生命三个层次上的丰富意义;都市人这一部分重点阐释他们在身体与灵魂里放逐自己,皈依土地。在乡村与都市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系统里,"黑土地"这一意象贯穿其中,串联着乡村人与都市人对"黑土地"的眷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