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物理课是一门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知识应用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积极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韩景辉 《学周刊C版》2010,(7):126-126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按新课程标准执行教育教学工作.或者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物理知识.而不去把生活、物理、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会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效地联系到一起.使学生学有所用.而且对所学知识能更好理解.更好的运用.是当前新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心得.与各位老师共勉。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认识生活中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物理规律,而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也要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本文"物理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出发,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  相似文献   

4.
伦振涛 《山东教育》2003,(26):48-49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使习题训练真正起到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习题训练就必须联系生活,联系生产技术,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接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有什么用,知识的应用就是创新。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既有知识,又有见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习题训练中如何渗透STS教育?下面就习题设计和处理上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注重物理知识同生活的联系初中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姜培元 《甘肃教育》2014,(18):113-113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在高职物理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创新兴趣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及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物理又时时联系着生活,同时从物理走向社会,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物理教学越来越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大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化的物理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知识,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陶行知先生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因此,当我们利用身边的事和物开展教学时,学生就会感觉到物理知识如此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使物理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可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际中不断探索研究与物理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物理教学越来越多样化.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大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化的物理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知识,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陶行知先生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因此.当我们利用身边的事和物开展教学时,学生就会感觉到物理知识如此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使物理知识更直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可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际中不断探索研究与物理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正在新推出的物理课程制度中指出:"物理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物理教学相联系,从学生的基础认识出发,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物理从人们的生活中产生,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将生活化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凸显出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不断的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近年来,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所体现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知识的踪影.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探究素材,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能巩固所学物理知识,还有利于对学生探究兴趣、信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初中阶段,学生刚系统接触物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问题。物理,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生活化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物理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物理知识,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12.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要更多地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因此,合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战文 《新疆教育》2013,(15):49-49
一、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注重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中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过程、方法,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发展,为以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标》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物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探究和获得的过程,运用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景,不但贴近了学生生活,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生活素材,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理解规律的生活背景,选取  相似文献   

15.
钱红娟 《教书育人》2012,(17):61-62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通过对物理现象的研究,从而揭示自然规律,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物理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又能为生  相似文献   

16.
学生都有好奇心,这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物理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物理知识很多来源于生活或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理也极为丰富。因此在物理学教学中,若能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展开教学,必将使学生投入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邱孝运 《教师》2014,(6):87-87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本文从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物理应用于生活、回归社会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要更多地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因此,合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帮助。那么,如何利用课外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实验性较强,同时,与生活实际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引用生活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运动都包含着物理力学知识。本文就针对该方面的内容,对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在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加强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