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2.
课堂点拨     
第一题 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往,政府过多过滥的审批项目,给中国百姓带来了极大困扰:有的地方,卖馒头需要专门的“馒头办”审批;当保姆,要劳动部门审批;办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竟要跑80多个部门,盖100多枚公章……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有力地扭转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和“丛冢馒头”是两个重要意象,历来评论一般认为,“人血馒头”即“药”,《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对于“丛  相似文献   

4.
一个“馒头”从2005年底“吃”到了2006年,而且成为一宗悬案至今未结。当然众所周知,这是指焦点人物陈凯歌和胡戈之间的一段“官司”。自从名导的呕心沥血之作《无极》被小辈胡戈挥刀篡改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流传之后,这个事件因为“陈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开始沸沸扬扬,国家版权局、演艺圈人、律师、网民乃至寻常老百姓都借此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小引】时下网络“恶搞文化”红极一时,相关的恶搞作品层出不穷,恶搞范围无所不及。“恶搞”已经不再只停留在一般的、娱乐性强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  相似文献   

6.
时下.网络里的“恶搞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其范围不只停留在一般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把小英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  相似文献   

7.
《水浒》中,“武大郎卖炊饼”,“孙二娘卖馒头”,武氏的炊饼即今天的馒头,孙氏的馒头即今天的包子。炊饼原来称蒸饼。据《晋书·何曾传》记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几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里的蒸饼,即今天的馒头,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在描写华小栓和刽子手拿“人血馒头”的动作时,用了两个“撮”字。一处是:“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另  相似文献   

9.
刘义昆 《教育》2008,(12):16-17
“我们向馒头起誓:忠于馒头,爱惜粮食……”17日中午,300名河南大学学子手举馒头,在该校大礼堂广场对着馒头庄严宣誓。(11月18日《东方今报》)  相似文献   

10.
电影《无极》在“放眼全球”的电影观念下企图营造一种“亦中亦西”的语境,但由于对西方文化缺乏精深的理解,最终在“奥斯卡”的盛殿前铩羽而归。博客搞笑剧《馒头》对《无极》进行戏谑性重构,立足于中国语境,采取了更加本土化的“法治节目”形式,但在精神实质上却与国际潮流更加合拍。因此,无论是仿西方的大片《无极》还是中国化的博客剧《馒头》,其实都是全球化或者本土化的表现,甚至是全球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僧王梵志是一个写“打油诗”的能手。他有一诗曰:“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又一诗曰:“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宋代诗人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根据此二诗成二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的大诗人。两人关系密切,发现对方有了缺点,就用“打油诗”来“规劝”。杜甫曾写了一首题为《赠李  相似文献   

12.
学生思想单纯,模仿性强,易接受偶像的感染。为此,我们利用团路电视开辟了“名人传真”专栏,每周星期一结台升旗活动,编矛并播放了《少年毛泽东》、《刘胡兰》、《天才就是勤奋》、《轮椅上的梦》等节目,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塑造了人格,培养了意志。对于学生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光凭说教总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要求学生珍惜粮食,虽天天讲,但天天总能见到满桌的粉丝和仅吃一口的馒头。为此,我校开办“现场扫描”节目,把摄像机镜头对准早餐食堂,并在屏幕上打出下列文字:一个学生一天浪费一个馒头,2000学生一天浪…  相似文献   

13.
网上正在“疯狂流传”视频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戏拟央视的法制节目,“改编”陈凯歌导演的新片,套用爱因斯坦的那个著名公式批评“无极=无聊×2”。一个投资  相似文献   

14.
馒头怪     
(一)暑假到了,主人出门去看朋友,猫咪不爱去。它终于能一个人在家了:一个人看书,一个人说话,一个人吃小梅饼,一个人打扫屋子,一个人出门,再一个人静悄悄地回家。猫咪在床底下发现了一只用红色油性笔写着“神秘的盒子”的纸盒子。在纸盒子里有一本叫做《家庭小神仙制作手册》的小书。猫咪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如何制作馒头怪”。馒头怪:只有那些被撕过一块皮、但又没被咬过的馒头才能变成馒头怪。自备小常识:如果这个馒头不小心泡了水,它的功力还会更强。不过别担心,馒头怪是一种非常善良的小神仙。材料:馒头。请注意:原料、大小、个数,按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当电影《无极》被一个无名小辈胡戈编辑嫁接之后,变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生动阐释了“恶搞”这一词汇。之后恶搞又以光的速度极速蔓延,蔓延至大街小巷。蔓延至大中小学校园,蔓延至我们“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心灵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铃身响起,开始上课,礼毕。这节课上什么呢?老师没说,只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个血淋淋、冷森森的馒头,乍一看甚是触目惊心,有胆小的同学甚至转移了视线。老师挪动鼠标,轻轻一点,那一个血馒头就变成了一个鲜血直流的“药”字。药?同学们疑窦丛生。正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有效地使用了动画效果,才使文字产生出灵动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原来,这堂课要学习的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已经有一些了解,再简单回顾后,老师通过自己创作的一幅对联,概括出《药》的主旨: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的介绍,被鲁迅先生的深邃和睿智所折服。同学们一起解读小说。首先从题目开始“,药”具体指什么呢?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人血馒头”;老师再问“,谁的血?“”给谁做药?“”治什么病?“”结果如何?”大家纷纷回答,“革命志士夏瑜的血”“,给华小栓做药”“,治他的痨病”“,小栓死了”。多媒体课件中重点突出的词语,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许多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为了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大家需要了解写作本文的背景。老师播放了一段介绍...  相似文献   

17.
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课 )时 ,对课本注释 :“旧时民间迷信 ,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 ,便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有学生质疑 :用人血治病何需多“用馒头”一举呢 ?笔者也以为课本此注语焉不详。但要讲清楚这一问题 ,得搞清楚“馒头”的来龙去脉。说起这小小的馒头 ,它竟与三国时一位被高度神化了的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有关。据宋朝高承所撰 ,以考证事物起源见长的书———《事物纪原》卷九记载 :“诸葛亮南征 ,将渡泸水 ,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 ,承面画人头祭之 ,馒头名始此。”对…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每谈到唐僧师徒化斋或受到热情招待,必定列述馒头、包子、花卷之类。唐僧师徒吃到的“馒头”就是我们今天常吃的馒头吗?二者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第15食堂曾有一位叫张立勇的厨师以630分的英语托福成绩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清华英语神厨”、“清华馒头神”。当他走进央视的《新闻联播》、《面对面》等一系列王牌栏目时,远在江西崇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老汉正在对着电视抹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