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逯玉珍 《广西教育》2012,(25):57-58
《穷人》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叙述桑娜和丈夫渔夫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穷人的善良之心。教学这一课,关键是使学生读懂“穷人”的心,走进桑娜和丈夫充满同情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2.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描绘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心灵的作品。过去 ,不少人在讲读此文时 ,谈论最多的是主人公渔夫和妻子桑娜的勤劳、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而常常忽略作者塑造的另一个形象———西蒙。作者对西蒙的描绘 ,集中在课文第二部分。当桑娜出门向海上张望 ,祈望丈夫平安归来的同时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生病的邻居西蒙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桑娜的感叹从侧面告诉我们 :西蒙也是穷人 ,她的处境更艰难。当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仍旧没有答应时 ,她猛地推开房…  相似文献   

3.
《穷人》这篇课文,写的是穷苦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邻居西蒙,并把西蒙死后遗留下的两个幼儿抱回家抚养的事,赞扬了穷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课文先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守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接着写桑娜看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病死,便把她的孩子抱回家以及这样做后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穷人》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小语第十册6课《穷人》塑造了一位朴实而又不凡,贤慧、慈爱、贫穷集于一身的母亲——桑娜。这种塑造主要是依靠对桑娜的“想”和“说”的描写来完成的。对“想”和“说”作一浅析,将有利于我们对人物的“立体”分析,使人物的轮廓更清晰,本质更清楚。一、“想”,既是情节的一部分,更是对人物思想的透视。课文开头,描述了屋外波涛轰鸣,狂风怒吼,桑娜在思念着清晨出海打鱼,至今未归的丈夫,为丈夫出海打鱼迟迟不归而恐惧不安,心惊肉跳。桑娜的“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的,也是融于这样的心情之中的。  相似文献   

6.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什么叫“沉思”?课文中桑娜两次“沉思”,各“沉思”什么? 答:“沉思”的意思是静默地想,深深地思考。课文中桑娜两次“沉思”,第一次“沉思”是由“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引起的。沉思的内容有两点:第一点是,丈夫为了生活,生死不顾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但一家人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怜的孩子们仍缺衣少食。唯一感到庆幸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不同体  相似文献   

8.
“我?”析     
“我?”是部编五年制第十册《穷人》一课中桑娜说的一句话。“我?”桑娜欲言又止,没有正面回答丈夫的问题,而是改口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沉默了一阵,桑娜才用试探的口气告诉渔夫西蒙丢下两个孩子死了。  相似文献   

9.
尹永刚 《学语文》2004,(1):39-40
教学内容:叙述与描写教学过程:一、复习五种表达方式。二、将六年级学过的故事《穷人》由学生缩写成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穷人》故事梗概:在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丈夫的归来,当她到外边看丈夫是否回来时,想起比她还穷的正在生病的女邻居——寡妇西蒙。当她到西  相似文献   

10.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用词,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象;要立足文本叙述,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要依托文本内容,促进学生的言语运用;要抓住文本矛盾,让学生感悟言语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了,理念新了,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了,教学思维也有了新的建构了,可是"走进文本"总还是让人们有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总还是有着隔靴搔痒的嫌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走进文本"依然是在让学生被动地走进文本而非主动地走进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教师在打着"教师为主导"的旗帜下,虽在拒绝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却在固执地实践着所谓新课改的"高耗"。本文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具体策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一、教师潜心钻研文本,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潜心  相似文献   

14.
学习《跳水》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了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  相似文献   

15.
适时适度地拓展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文本阅读教学会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真正做到与文本进行灵魂交融呢?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中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感知,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并通过阅读获得感悟,进而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主要从设疑激趣、创设情境、品读句段三个方面来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继而激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了,理念新了,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了,教学思维也有了新的建构了,可是“走进文本”总还是让人们有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总还是有着隔靴搔痒的嫌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走进文本”依然是在让学生被动地走进文本而非主动地走进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教师在打着“教师为主导”的旗帜下,虽在拒绝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却在固执地实践着所谓新课改的“高耗”.本文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具体策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嵘 《上海教育》2009,(9):60-60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先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为此,笔者在“抓”字上下功夫,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触摸文本、解读文本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9.
正走进文本是指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融入文本,与文本零距离对话;走出文本是指依据文本,提供学生语文实践的机缘,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如何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呢?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文本特点,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堂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结合学生现有知识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走进文本;利用学生现有经验展开想象,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感悟品读文本;通过设疑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深入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