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智能教育时代,长三角职业教育数字化体系构建是推进该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要顺应区域、学科与技术等多维逻辑诉求,研判统一的数字化决策、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智能的数字化平台、交互的数字化模式这一“目标样态”,明确“数字共同体”的认知达成“、教育新基建”的布局实施“、技术赋能”的体系重构与“自适应功能”的机制变革等基本路向,秉持局域性与范例性、协同性与禀赋性、技术性与人文性、共享性与安全性“四统一”的理念自觉,进而明晰长三角职业教育数字化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框架,揭示智能时代区域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动态监测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理念、机制和结果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为了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克服“五唯”顽瘴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测理念;以加强评价诊断功能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动态监测体系;以落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体地位为重点,探索“监测—改进—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重要课题。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重点在“大中小学”和“一体化建设”,其实质是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系统构建。深刻理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等原则,从打造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各学段既有序衔接又螺旋上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打造各要素同向同行的横向教育格局、牢牢占领网络阵地等方面着手,打造虚实相融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基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不同性质与路向的救国模式与教育实践。前者的路向为政治革命,后者则为文化革命。性质、路向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手段、策略也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有:教育理念上“以教统政”与“以政统教”的区别;主要教育内容上人生行谊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之别;组织群众的方式上“政治动员”与“商量办事”之别。  相似文献   

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就是从过去作为层次的职业教育,向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转变,也就是职业教育从原有的教育大体系分离出来,成为与整个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独立体系。但从长远来看,构建作为类型的、与普通教育完全分离的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并不是一种适当的选择。要从深层次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真正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路才是一种重要选择。因此,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是“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一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重要一环;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从深层次破解和纠正歧视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建立“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本科教育,构建与普通教育既相对分离,但并行不悖、相互融通,又层类交错、有机统一的现代职业高等教育体系框架是建设高质量职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6.
英国教育评价体系在保障英国教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组织建设注重“独立”、评价工作强调“专业”、评价重点落脚于“内涵”、结果应用突出“高利害”、评价过程实现“开放”等特点。借鉴英国经验,我国教育评价改革要加快建立独立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管理专业模式、促使评价重点从规模向内涵转变、形成强有力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提高评价体系开放性等措施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物课程中价值教育潜在课程的属性,依据泰勒对课程实施阶段的划分,以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部分的知识内容为例,对生物课堂中价值教育实施的原则进行探讨分析。与制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有效评估四个部分相对应的原则如下:情意达成与知识体系构建相统一;科学素养培养与人文素养塑造相统一;情境创设与渗透教育相统一;主体实践与自我评价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教学能手评选是教师队伍骨干培养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实现教育改革跨越发展、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的基础保障。当前,评选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初心变异、价值失落、课堂育人乏力、主体偏移等困境与新时代培养造就人民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相偏离。评选应回归原点,淡化行政评比,重塑研讨本真;立足常态课堂,凸显育人力;突出主体成长中的过程元评价;构建体现时代价值的好课标准,多元互补、教学评融合共生,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彰显评价育人。未来路向上应紧扣要素完备、辐射引领和周期延展诸方面,探寻骨干教师培养新样态。  相似文献   

9.
时代之势召唤着我们担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我国国情决定着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转型必须找准方向,对基础设施进行自主化建设,是夯实数字教育底座的内在要求;把生产方式推向“人-机”深度共融,是塑造数字教育新业态的关键任务;在运营模式中钩织价值共创新网络,是提升数字教育效能的重要趋向;在组织文化中纳入人文要素,是深化数字教育内涵的底层逻辑。转型必须进行技术融合,形成技术可适配、主体可协同、服务可信赖的技术应用格局,开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融合路径。转型必须完成理论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理论、方法、实践内容为指南,缔造中国数字教育的话语体系,构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范式,打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中国模式,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陈友芳 《人民教育》2023,(Z3):62-66
<正>评价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并非易事,首先要明确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标准不同,评价的结果也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要完整、准确、深入理解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1.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关系到教师高质量发展。21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一词被“教师教育”替代、将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这三大事件都是着眼于教师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联结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与高等教育“龙头”。基于基础教育“基点”的教师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能否“搞得越扎实”、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从而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龙头”的教师教育就在于引领与创生:引领意义包括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创生意义则在于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蕴含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这三大要义。在新的形势下,师范院校要守正创新,即扬师范院校的师范之长守教师教育之正,补师范院校的学科之短创教师教育之新。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是实现中国“理论自信”,展示世界教育学知识领域中国教育学知识身份认同和影响力量,构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演进分为四个阶段:“仿学日美”为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1912—1949);“学苏探化”为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1949—1979);“移美创特”为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1979—2015);尝试构建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2015年至今)。四个演进阶段存在三大特征:知识要素构成方面,雷同性与仿制性知识显著;知识形态演进方面,原理性和创新性知识匮乏;知识主体融合中国实际方面,本土性和实践性知识弱化。中国特色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新时代构建要坚持中国道路的知识论:以中国为中心的贡献知识论;以中国为方法的原创知识论;以中国为中心的自主知识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全要素”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影响要素,从社会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出发,针对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办法不想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以及“运动式”“被动式”或者“一阵风式”的开展安全教育等问题,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促使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有机统一,进而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的专业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频率大大增加,对实验室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剖析高校新工科实验室安全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在推进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包括“提高主体参与和防范意识”“开设安全教育通识课程”“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改革实践的要素、内容、方法、途径及意义,为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建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应该是“社会质量”、“内部质量”、“工作质量”的协调统一。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鉴定性评价与过程改进的形成性评价结合,学生、教师、领导评价结合,评价与监控相统一,全方位、多形式的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钟柏昌  李艺 《教育研究》2006,27(8):42-47,75
当前,教育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乏理论的教育工程”和“缺工程的教育理论”两大误区。实践需求与理论缺失说明了建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工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工程项目管理框架即从教育实践中清晰地界定出具有“工程”属性的教育工程项目,并建构一个教育工程方法体系以指导此类项目的管理实践。可从过程、主体和方法三个维度,构建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相结合、内部管理者和外部管理者相协调、过程规范化方法和过程改进方法相统一的管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体,高职院校应将专创融合作为“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培养学生具有开创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体系脱节、评价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更新“包容开放”的专创融合教育理念;组建“跨界融合”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打造“教赛研一体、科教创贯通”的专创融合教学体系;引入“创新多元”的专创融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目标模式简单、投入模式偏颇、办学模式僵化等弊端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提出职教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是创新驱动,基本方向是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认为在教育观念上应由就业导向转为职业导向,在教育目标上应由技能型人才转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动力机制上应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在运行机制上应由学校主体转为“双主体”,在招生模式上应由单一模式转为多元模式,在评价机制上应由内部评价为主转为外部评价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