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文学流派。五四以后,对它的评价有失公允。近二十年学术界重新审视桐城派,在九在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力度不够之处,二十一世纪的桐城派研究需要进一步努力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7日至19日在桐城派故乡——安徽桐城隆重召开。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与会专家学者对桐城派的形成、发展、历史地位以及桐城派对清代社会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讨。现  相似文献   

3.
<正>2007年6月20日至23日,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安徽大学与桐城市举行。  相似文献   

4.
5.
"创意造言"论由唐代李翱提出,指文章要有自身独特价值,借由达到"明道"目的。方苞将"理"作为"创意造言"标准,突出"创意造言"的"明道"作用;刘大櫆、方东树认为"创意造言"需避同求远,强调文章自身独特本体价值;张裕钊在"创意造言"中掺入"雕琢复璞"的独特审美价值。这一流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桐城派文论中"理"向"气"的转进,以及在桐城派推崇调和风格传统下对"气"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言文一致"运动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是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第二个阶段是在对日本明治时期的"言文一致"运动所进行的综合性研究的前提下所产生,并使之走下主流位置。对明治时期的"言文一致"运动以及日本近代文学的文体改革所具备的性质进行探讨可以清楚其走下主流位置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一个主要由安徽桐城籍作家组成的散文流派逐渐崛起于文坛,它吸收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师法古文的精、气、神,倡导散文的“义法”与“义理”,致力于自身的散文创作,这就是桐城派。桐城派人数之多,其散文创作的声势和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鲜见的,以至于时人发出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慨叹。  相似文献   

8.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吴汝纶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日本考察学制回来后,创办桐城学堂,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在他去世后,国内外对其评价极高。21世纪以来,学界更是高度关注,推出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予以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桐城派主要作为被批判的对象呈现于研究的舞台。这一时期,文学革命派、仪征派、桐城派自身、纷争之外的学人等研究群体均对桐城派作出了多元探讨。对桐城派与八股文、阳湖派、宋学、汉学、新文学之关系等方面均进行了全面解读。虽然民国学人已跳脱儒家思想的范囿而展现了独立与理性的研究品格,但是在新旧思想的共同激荡下,他们对桐城派的评判往往体现出复杂的面向。  相似文献   

11.
对岭南近代文学的研究(1919—1979)可分为发轫期和曲折期两个阶段。发轫期的研究成果过多集中在对岭南诸大家如黄遵宪、吴趼人和苏曼殊等人的论述上,其特点是研究面较窄、研究程度较浅;曲折期体现了文学研究的曲折性,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严重影响,文学研究服务于政治运动,六七十年代甚至出现了不少偏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程朱理学与桐城派研究论文不多而且研究力度不够。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内容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桐城派的文章内容方面多是宣传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在文学方面的创新,尤其在语言方面体现出"雅洁"。对"义理"、"考据"、"词章"三者诠释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的影响罕有,正确看待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作较全面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龚自珍、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章太炎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当时近代文学普遍存在一种焦虑、逼迫感,但缺少一份从容美.而造成从容这一审美特征在近代文学中整体缺失的原因,首先是时代的原因造成近代文学发育得不成熟,其次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撞击下,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身身份认同感缺失.  相似文献   

14.
桐城古文与骈文是清代文坛两支相抗衡的力量 ,二者之间的地位论争贯穿始终。桐城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骈文有不同的态度 ;骈文中兴对桐城文论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文学浅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品质、内涵和存在的问题,均可溯源到近代文学的一些先行者的思考与实践上来,特别是与早期启蒙主义先驱者推动"白话文学"的努力分不开的.可以说,近代文学是新文学之父,没有近代文学的艰苦求索,勇敢实践,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徐树铮是民国北洋时期著名军事、政治人物,师法桐城,与马其昶、姚永概、林纾等桐城派文人交往密切,亦师亦友,重新校点了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使其更完善,反对“骈,散”的门户之见,主张吸纳各派所长,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7—18日在安徽桐城市召开。与会专家主要就桐城名家、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桐城派文献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与桐城派关系紧密。早年受桐城文化濡养,并与桐城门人相交游;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重回桐城文化怀抱。陈独秀出自"桐城",其学识成就颇得桐城之助。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桐城派是清朝文坛的正统。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独秀对桐城派由继承转而批判。面对批判,桐城派末流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击。这反映出随着西学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人物,在救国道路的抉择中,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反传统的道路,这种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偏激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赤热的爱国心。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声讨中走向末流,但他们面对批判不屈不挠,顽强坚守,值得探讨与深思。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留学美国时期和到北大任教以后,对桐城派主要持批判的态度。但胡适同时对桐城派作了肯定。胡适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和桐城派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