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材是学生与文化知识以及教师同学之间互动的媒介,是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工具,是汇集人类知识的资源.从对教材的这一定位出发,教材的评价应该有六个基本的维度: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心理发展规律、编写制作水平、可行性、特色与导向性.应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将上述维度和问题学科化、具体化,形成评价的相关指标项,并进一步制定学科的具体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参与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而言的。传统学习是基于学科化的、以知识传授为旨趣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以达臻认知发展的高质量。它是书本知识向人脑的空间位移和搬运,是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内化式学习,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对学生一对多的静态灌输。  相似文献   

3.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指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本身,重要的是掌握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是指以知识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科技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要改变学习的落后的状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一、生物学学习指导的胶念生物学学习指导是指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在学习心理的调整、个性品质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规律的探索、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指出一些重要的、带有规…  相似文献   

4.
金小红 《中国德育》2006,1(3):57-61
“赤岸文化”作为一种德育校本课程,重在人文熏陶,符合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价值趋向;探索了一条以学校特有的“赤岸文化”为蓝本、发挥本土德育资源优势、把地方文化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实践研究的新路子。“赤岸文化”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追求生活知识学科化、学科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情感得以升华,拓宽了师生学习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教育必须适合学生。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事实上是要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与自身的逻辑,这种尊重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尊重,也就是说,教育是认识人、培养人、开发人、塑造人的事业。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创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等的教育。一、要创造适合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教育。要获得知识,必需根据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来组织、认识知识,学习一部分知识是为学习另一部分知识作准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循序渐进。学生…  相似文献   

6.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探索是知识创新的先导。课堂教学应当是“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忽略了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共同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只能成为捆绑学生思维发展的绳索,有碍于学生个性塑造和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张桂菊当今世界需要的人才是智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材。培养人的审美素质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按照美的规律组织化学课堂教学,从揭示科学内在美的角度去传授知识,从化学知识的特点出发,教会学生站在美的角度学习知识,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歌唱、简笔画、言语、知识 性等多种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 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以高中政治教学为立足点,从培养创新人格、珍重创新精神、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化、酝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等几方面来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是学科人在其学术部落中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践行。张敷荣先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建构为中国特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化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学科制度结构完善中以其所处的学校院系为阵地,实施学科计划,拓展学术交流;在学科边界划分中通过知识专业化、学科本质探寻、教材编订等彰显学科独立性;在学科主题确定中将教师、学生、课程、过程与方法、教材、学科历史等作为专业领域;在学科方法论上,结合学科属性和发展情况形成了特别注重比较法、实验法,并将访谈法、案例法、观察法、文献法作为重要支撑的学科方法体系。由此,形成了其学科化实践中多学科支撑的学科体系,兼容并包、融贯古今的学术体系,基于中国教育实际的话语体系和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的概念体系。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化需要进行跨学科、情境性和学科互涉研究,组建多元知识主体的异质性学术部落,建构遵循学术与制度逻辑的学科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学习的不可替代性、学习受环境制约、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学习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根据上述规律又有对应的学习原则。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核心素养导向下,深挖物理学科育人点,兼顾物理知识与技能、高阶思维发展、知识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应秉承“以学科化人”的教育理念,依据深度学习理论,努力打造思维型课堂,使得学生在思考、探究、反思、迁移等活动中,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真正满足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本文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对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构建路径展开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13.
“合作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知识更新更快、社会协作分工更细。这就要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一些充满求知欲的、会自主学习的、充满合作精神的人。英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载体、设备器材。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独立涉取知识、探索知识,以开放合作方式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小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人的发展和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不是为培养数学家,而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与规律,乃至影响其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应致力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利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比。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它要求基础教育为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使之初步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建立学科体系,“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结构,是最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的途径”。强调掌握学科结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将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使之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包容性。这种结构教育有助于新旧知识之间、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之间的连接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探索和发现,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结构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学生虽然是教育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就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赵志琴 《作文》2023,(4):33-34
<正>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期间,有意识、有目的地主动构建的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期望通过所构建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和态度体验,进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机能平衡发展的目标。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在新发展阶段,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期间,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灵活制订教学计划,科学应用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重在引导,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去发现知识、去探索规律,使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等等,旨在形成一个师生相互尊重的氛围,还学员一片自我、自由的学习天地,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具体到成人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满足学员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