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敏 《湖北教育》2002,(22):42-42
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政府和社会以及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对高等院校来说,如何让大学生既在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又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从而适应一个多样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共存的大千世界,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假期社会实践应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必修课。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三个培养” 一是全面能力的培养。除了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包括生活的能力,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一般学生在校学习更多的是学生被动学习,并且学习、生活环境相对独立于社会。实践则直接面向社会,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很有好处。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在主动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去主动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2.
刘隽 《华章》2012,(27)
现在高校的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社会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社会实践的内涵、意义,分析了高等学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德育的有效补充,多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日益受到学校、社会和大学生的重视,但是就其目前状况而言,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状况,所以,中职学校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中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都能满足社会需要,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源于从未接触社会实际的初中毕业生,通过填鸭式教育方式以及平时大量的作业题训练,也难以提高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从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实践教学是他们在校期间获取综合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从实践教学各环节上把关,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加入WTO的大形式下 ,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传统的课程强调“双基”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基”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强调“双基”到强调“四基” ,体现了课程理念的提升。新课程不但重视基础性学力 ,而且加强发展性学力 ,突出创造性学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而学校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基础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论法学实践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知识应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当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学知识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注意培养学员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活动,教会学员寻找数学与管理结合点的技巧,为在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社会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10.
多元化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市场,为满足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不能忽视学生非专业素养的养成.依据现有高职院校“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从而最终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高义 《宁夏教育》2012,(9):12-13
社会实践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课程。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内容,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和体验教育为抓手,以“教育引领社会风尚”为目标;坚持“上下联动,以点带面,常抓不懈,整体推进”的原则;抓内拓外,达到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体验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就业以后,有学历、有文化、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专业授课当中,如何激发专业实践能力的兴趣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走出校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综合能力。为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注重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鹏 《华章》2013,(14)
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育的社会性、开放性、超前性所决定的,开展实践活动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与社会对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有效措施和必由之路。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劳动实践教育场所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加强其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育”的教育观是:充分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创设既富有教学价值,又带有感情色彩的实际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强化实践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教育”强调:真正的学问应当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体会、消化,进而形成能够灵活运用的个性化智慧。“实践教育”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根据第三届全教会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操作,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但种种迹象表明,“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造就”了一批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突出,然而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以及在职场没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所谓“人才”。这样的“人才”与信息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为此,要从强化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使得我国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假期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社会责任感等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延伸,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它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有益辅助。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社会实践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学校缺少“备课”意识,学生得不到有效“帮助”,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化”、“形式化”,实践及实践主体的“敷衍性”、“重复性”、“粗糙性”、“泡沫性”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级技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级技工学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广泛的学习、实践空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沟通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