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苟金海 《政治课教学》2003,(10):F003-F003
1982年,美国的生物学教授斯坦雷·坦布尔到毛里求斯做研究工作。他发现,该岛的原始森林随着16世纪欧洲殖民者的进入日渐减少,更奇怪的是岛上的特有树种卡伐利亚树只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教授翻阅资料,发现可能与岛上特有鸟种———渡渡鸟有关。这种鸟高1米左右,体重可达14公斤,殖民者到来后大肆捕杀,鸟蛋被带进岛的家畜吞食。1681年,这种鸟在地球上彻底绝迹。教授根据记载和渡渡鸟骨骼推测,渡渡鸟是卡伐利亚树的“催生婆”。反复试验证明,卡伐利亚树正是借助渡渡鸟发达的肠胃研磨,促使种子出芽;渡渡鸟灭绝了,卡伐利亚树也无法繁殖…  相似文献   

2.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其所形成的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回顾近代历史的基础上,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国际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与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建立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中外国际关系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欧洲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起始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在由《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起来的欧洲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不复存在,民族国家开始享有独立主权,成为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主体。应当承认,《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实对近代欧洲的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建立起着无法忽视的巨大作用,但是,事实上《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并没有一次性地完成欧洲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建立,它的主要作用是第一次用国际条约的形式承认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区域化的现实。完…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它是欧洲中世纪各种矛盾的集体清算,而17世纪分裂的德国则成为了国际矛盾的焦点.1648年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各国的边界,有利于欧洲的和平和安定,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个体系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有学者提出要超越这个体系的束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讲,1618-1648年爆发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被近代欧洲史学家视为国际关系的开始,还被英美国际关系理论界视为一个时间标志,因为它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一种固化的威斯特伐利亚“情结”。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战争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家主权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给各新兴国家的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国家主权思想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国家主权思想摆脱了中世纪神权的阴影,开始基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继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曾经是渡渡鸟和卡法利亚树的天堂。渡渡鸟是一种既不会飞也跑不快的动物,它体态臃肿,体型庞大,体重可以达到20公斤,曾经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发展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继续生存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适当调整以延续其生命力,是当前国际关系乃至于政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探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初始逻辑出发,全面分析了该体系的宽容、自由放任以及自我超越的逻辑,并与现实对立面相比较。本文认为,该体系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当前国际关系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对其初始逻辑的回归,而非超越。要全面、充分地实现这些逻辑,仍需将低政治领域广泛存在的宽容外溢至高政治领域,通过寻求实现资源稀缺的和平解决方式实现其自由放任逻辑,推动全球治理由等级制向网络化方向转变、保证自我超越逻辑的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隋文帝开国年间,隋军打算大举伐陈。当时隋国的将领贺若弼,擅长谋略,便布下了几个阵势,计划先从广陵引兵渡长江。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国际和平有着切实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根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存在、国际合作的有限性、军备的双重作用、历史经验的局限性等方面。当今国际局势与二战爆发前局势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是这种不确定性的验证。鉴于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应从内政外交两方面着手,捍卫国家安全,维护国际和平。  相似文献   

11.
泛读教材中有一篇述及那伐鹤印第安人社会风习的文章Living As A Navajo、学生对其背景大多不甚了了,因此,提供这方面的某些背景知识对于教学似不无裨益.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的研究和发现,多认为他们是来自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大约在2万5千年前.经由“白令陆桥”(the Bering LandBridge)来到阿拉斯加,随后在美洲大陆由北向南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迁徙.中国人则可能在4千5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世界政治历经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维也纳格局,凡尔赛格局和雅尔塔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形式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进步的要求相适应,如今,世界政治新格局的酝酿与形成也必然要适合国际社会日益进步与文明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杨晓惠 《考试周刊》2010,(13):37-38
近代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与世界近代史同始终。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的召开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共270年时间跨度里,是近代国际关系循序演进、波浪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国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经济实力、均势外交、殖民体制、民族主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国家化范式萌生于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的现代民族国家,成熟于洪堡的柏林大学,其理论基础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与国家形成理论.该范式将民族国家的世界视为一个个利益分割的世界,民族利益和国家忠诚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出发点;主张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并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加以控制;高等教育应为民族国家培养精英,自觉成为国家的工具.这种高等教育的民族国家信念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遭到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各种局部的修正已经难以应对整体性的压力,范式的转型势成必然.  相似文献   

15.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联合委员会委员、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巴里·布赞教授和理查德·利特尔教授合著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力作<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的再重建>出版后,引发了对目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对"主权"和"平等"等基本准则的争论.本文认为历史变化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由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规定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权"和"平等"原则没有过时;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  相似文献   

16.
在结构现实主义视角下对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演进展开分析,对于把握苏东剧变以来的国际体系转型和走好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社会的整合,国际体系对单位国家的影响更大.其次,国际体系结构对单位国家力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应区分物质性权力的实际和预期变动.再次,夯实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内社会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撑,我们不可能真正走远.归结到一点上,中国应该是当前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7.
自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国际社会开始寻求一种方式,规范国际行为。人们曾经提出了很多建立良好国际秩序的建议和理论,这其中包含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的国际范式和联合国的“宪章”等。但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失去平衡,除霸权主义横行以外,各种变化的因素和力量骤然增加。在这些变化的关系中,大国的角逐成为当今国际秩序的一种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0小题 ,每小题 1分 ,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是 (  )A .1789年法国革命B .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C .164 8年威斯特伐利亚公会D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主要负责国际法编纂工作的是 (  )A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B .国际法学会C .国际法协会 D .联合国大会第六委员会3 .提出七项国际法基本原则 ,并对每项原则进行解释的文件是 (  )A .联合国宪章B .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是国族建构的重要时期。中国国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形成过程一开始就受到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起点的近代国际体系的深刻影响,陷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设置的困境之中,同时受到国内的种种因素的干扰,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共同导致了国族建构的困境。面对来自国际体系的挑战,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势力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周昭王南征.前人及时贤多有论及,但涉及昭王南征的对象、目的、线路等诸问题,则多有歧异,故不得不辩。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铭文,对昭王南征作一简单辨析。本文认为,周昭王南征的对象是周初溃逃江南的殷民旧族,南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江南的铜锡,南征的线路则渡汉水击荆楚,沿颍水、汝水而下伐虎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