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李顺宏 《班主任》2013,(12):72-72
对于《班主任》,我以前一直不了解,直到那次投稿,我才真正开始关注她。  相似文献   

2.
马秀珍 《宁夏教育》2010,(10):28-29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有了15年的教育生活,这其中,我与《宁夏教育》结下了美好情缘,在《宁夏教育》的陪伴下,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成长的动力、心灵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柳英 《湖南教育》2005,(19):43-43
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在一次暑假教师政治学习中,联校领导殷殷叮嘱“: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是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我们不能只读教参,还要多读教学专著、教学杂志。《湖南教育》就是一本不错的教学指导类刊物,大家不妨多读读。《”湖南教育》是讲什么的?我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教导主任的办公桌上见到了一本崭新的《湖南教育》,我一边等人一边翻阅,觉得这杂志真的值得一读。等了约十分钟,仍不见教导主任的人影,脑子里快速闪过一个念头“:偷偷地拿走,再偷偷地送来!”“偷”到刊物后,我战战兢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研读起来,…  相似文献   

4.
我遨游书海数年,唯独对《水浒传》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天长日久,还真染上了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诸位若是不信,不妨听在下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5.
绿竹情缘     
洪波 《教育文汇》2006,(3):53-53
离开了高山小学,我总也忘不了在高山教书的日子。每次看到压在书桌上的自撰诗:“日里执教夜间思,清贫苦乐燃春焰。修竹每节长相照,虚心向上不争妍”,就不禁想起我那解不开的绿竹情结。高山小学本无竹,我来的那年初秋,校旁的村民挖走了自家院中的竹子,准备当柴烧了。我就讨了一  相似文献   

6.
茫茫人海,我们总有需要等待的人和事。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世界,从没有一本书能像它这样如此强烈地占据着我的心房。在我的眼中,没有一本书能与它相媲美。它便是我无言的老师、永远的等待——《宁夏教育》,它值得我用一生去等待和守候。  相似文献   

7.
鹦鹉情缘     
“五一”黄金周的一天,我本是和儿子去新华书店买书的,半路上碰见了卖鹦鹉的。各色的鹦鹉,油亮的羽毛,乖巧的声音,机灵的眼神,小巧的腿,好看的嘴,着实让人喜欢。我知道我没有闲钱买这富贵的东西,极想走开。然而,儿子已经像被磁铁吸住了一般,拔不动腿,边看边指划着说:“这么漂亮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情缘     
记得六岁时从幼儿园回到家里,附到妈妈耳边大声说:“我会讲潮汕话了。”那高兴的神态至今仍被母亲拿出来描述打趣。那时从海南回到汕头刚满一个月。七岁时我已经能听收音机里大段大段的地方潮剧,无师自通的听音辨字能力让家人大为惊叹。在这块荡漾着潮音的大地上,少年的我生活得顺畅  相似文献   

9.
许铭玺 《老年教育》2006,(11):30-30
在学生时代,我们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学期的新课本一发下来,先小心翼翼地翻看一遍,生怕弄上一丝褶皱,然后仔细地包上书皮。蕴含着丰富知识,凝结着殷切希望的课本是学子们心中的至爱。  相似文献   

10.
走过了多风多雨的季节,我阴差阳错地走上了教育路。这是一条风雨教育路,一走就是三十三年。  相似文献   

11.
徐春英 《吉林教育》2007,(10):61-62
偶然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刚毕业时由于年轻,学校给了讲公开课的机会,可钻研教材只知皮毛,请教别人就碍于张嘴,是挂在墙壁上的《吉林  相似文献   

12.
旧宅情缘     
7月8日晴 半个月前,我们搬家了,从祖居的老院子搬到了一套三室一厅中。爹说,这地方离学校近,每天回家吃饭睡觉都很方便。环境好一些,上学就可以不那么辛苦了。  相似文献   

13.
冷学宝 《师道》2011,(3):40-42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与“雨伞”近音,遂改名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上学时又改名为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从此。鲁迅这一名字.令世界为之艳羡。而用“鲁迅”作笔名,是取其“鲁钝而迅行”之意,又因为母亲姓鲁,而古代周鲁又是同姓之国。  相似文献   

14.
海霞,从主持《早间新闻》、《晚间新闻》直到担任《现在播报》的主播,广受好评,事业有成。她的丈夫罗永章是留美博士、海归人士。  相似文献   

15.
《千岛情缘》是第一部由融籍作家完成的描写福清华侨侨居生活的作品。小说在其积极的政治意义之外传递了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示了三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三种文明的理念信仰、以及三种宗教的矛盾冲突,生动再现了印尼华人融入异国环境的历史过程和心路历程,其国际性十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与《江西教育》的结缘始于十年前。记得那时的我刚迈出师范学校的大门.分配到一个极其偏远的村小。初为人师的我对艰苦的条件没有一丝抱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困难接踵而至.我的内心也有了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永远记得和《今日教育》的那一次牵手,那一牵,我终于找到站立的感觉。 2007年60多篇文稿见诸几十家报刊之上,回想起来,全得益于当初和《今日教育》的那一次邂逅。那是新千年,手捧《今日教育》“创刊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那时我第一次产生了投稿的冲动,我的第一篇论文《德育工作应超前化》由此酝酿而成。而这篇处女作就发表在2001年第12期的《今日教育》上。  相似文献   

18.
“魏校长.杂志来了.签个字吧!”我抬头一看,是门卫老张。一本2006年10月(总第141期)《今日教育》再次摆上了我的办公桌。我放下手中的笔,习惯性地翻看目录.寻找我喜爱的“特别策划”栏目中的“师者师”专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书之情缘     
县城的书店里没有什么可看的书。县城的图书馆里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缺钱。但有一点,我想大概是不会错的,那就是经营者不知道真正的文学精品,不知道什么是好书。找遍整个书店,寻不到一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书。几月前,看《文艺报》上一篇文章,说是一个博士生长期跟踪县级新华书店,得出的结论是:书店经营者的素质低下,不知道诺贝尔个什么,也不知道思想家们的名字和著作。在他们眼里,武打、言情、凶杀才是好书。这样的人怎么能办好书店?柜台整了好几回,效益就是上不去。可我们这些读书人,却没地方可提意见。人微言轻,说了也没谁听。  相似文献   

20.
李鹭 《今日教育》2008,(11):5-5
我是一位从教30余年,至今仍深深眷念着三尺讲台的退休语文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同样从事教育工作的女儿那里看到了《今日教育》。这是一期暑期合刊,封面上《暑期特别策划:压力在左,生活在右》的大标题一下吸引了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坦率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