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从高考状元到网络游魂两年前,来自湖南农村的黄斌(化名)以伞校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被吉林大学化学系录取,一下子成为了全村人的骄傲。因为父母离异、父亲有病、母亲和哥哥又在外打工,家庭贫困拿不出学费的黄斌得到了全村人的捐款资助,揣  相似文献   

2.
结合中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特征,指出对玩网络游戏的中学生要积极引导,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相关游戏知识创造属于他们的网络游戏文化;对在网络中迷失的中学生要正确导航,教给他们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和积极愉快的上网经验,并利用网络本身丰富的资源,设计了一些提高中学生信息批判能力的活动,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德育指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柯可 《文教资料》2010,(23):30-31
在薇拉·凯瑟所生活的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本文拟选取她的多部作品,从中管窥她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内心的煎熬、彷徨与挣扎。  相似文献   

4.
暑假来临,很多学生已在憧憬如何利用这个假期好好放松一下。上网冲浪也许是他们,尤其是“网瘾少年”的首选。但今年这个暑假,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可能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了。  相似文献   

5.
余华新作《第七天》中有着一个固定的内模式:"寻找"与"迷失"。人们因为"迷失"而"寻找",而"寻找"的终点依旧是"迷失","寻找"和"迷失"是荒诞世界的一体两面,而人的情感则是游走于二者间的内在动力。《第七天》通过对人死亡之后的探寻,完成余华死亡哲学的全部:人的生存被死亡威胁,无论怎样逃避最终也会被其俘虏,死后依旧盲目,在天堂中憧憬天堂,却又逃离天堂。最终余华将关注的焦点回归人的本真,把救赎的希望寄于自我的坚守与内心的聆听。  相似文献   

6.
物质的富足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其表面的繁荣下,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却导致了人们传统道德的缺失和精神的迷失。西奥多·德莱赛在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中形象地揭露了这些并试图寻找人类精神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有那么一种情绪叫失意,有那么一次选择叫徘徊,有那么一种宣泄叫倾诉,有那么一个朋友在倾听中,她讲述了她自己的上网经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二十年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展现了影片主角安迪近乎完美地在体制化社会下对自己、对狱友甚至对社会的种种救赎,警示人们要不断反观早已习惯适应的生活,坚守对美好人生的希望和追求,感悟灵魂自由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师徒二人都对科技异化现象进行过深入地剖析,马尔库塞对现代科技提出了强烈的抨击,但是逻辑力度有余,理论深度不够,最后陷入悲观绝望的深渊.他的老师海德格尔更胜一筹,他从人的非本真状态出发,追思科技的本质,最终提出去"思"的救赎之路,最终克服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从而返璞归真,回归到自我本性.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刘伟强,麦兆辉合作的《伤城》,我是迫不及待地先睹为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迷失与回归——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追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造成了现代课程对科技、文化及其自身的一系列误读 ,反观迷失在“工具理性”中的现代课程 ,不难发现“陶冶”的游离与放逐 ,而“人”的发展则迫切地呼唤着课程指向人的“终级关怀”、指向人的生活、指向人的自由交流与对话 ,从而踏上回归路途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吟读的美文,史铁生以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4.
俞群 《家庭教育》2007,(2S):34-35
晓冶(化名)曾是一个静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居中游。读初中时。因为沉溺网络游戏,成绩随之逐渐下降。网瘾6年,辍学至今。和很多家庭一样,晓冶开始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太多干涉。但随着晓冶熬夜的次数越来越多。父母开始苦13婆心地规劝,可晓冶越听越烦.最后干脆戴上耳机打游戏.甚至还出现了逃学现象。于是,父母禁止晓冶使用电脑。如果父母强行关掉电脑.晓冶就会像疯了似的摔东西。父母无奈。索性把家里的电脑送了人。于是。晓冶就去网吧玩游戏.他常常连续几天窝在网吧不回家.除非父母找到他。带他回家。晓冶玩电子游戏的巨大成功使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因为在网络游戏中。他是“大侠”、是“盟主”。有自己的“工会”,弹指间可决定别人的生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鸡尾酒会》是T·S·艾略特创作于1949年的著名戏剧,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该剧通过平民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观众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困境,艾略特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接受现实与宗教殉道的救赎道路。文章试图分析该剧中精神荒原的荒诞对白、道具象征等表现手法及深层原因,并探讨这两条救赎之路的非现实性,旨在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关注青少年网络迷失现状,依据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特点,从提供游戏的网站、网络游戏开发和运作流程分析问题,建构了网络迷失防控软件评估体系,对部分防迷失软件进行了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迷失防控软件开发模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中西部开拓者的形象,《一个迷途的女人》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以《A Lost Lady》中的"lost"作为切入点,解读福瑞斯特太太由财物的失却导致身份的丧失,进而迷失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张贤亮救赎意识的批判人手,揭示了张贤亮的“控诉+倾诉”的叙事策略、主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女性客体的审美化三种救赎方式,深入探讨了张贤亮式的救赎意识所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症结所在,并以此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由传统向现代性转型时的精神内伤和启蒙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友人而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故事,主人公哈罗德的出发点是为了给予友人希望,最终却实现了自我救赎,激发了对自我价值的再肯定、对成长缺陷的新认知及对现实命运的接受和理解。同时,其妻子在等待及关注哈罗德的过程中,对痛苦的过往逐一进行审视,触发了对爱的全新领悟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本文即从哈罗德和莫琳两个人物出发,从行走和等待两个维度探讨其各自救赎的过程和结果,并尝试进一步研究双方救赎对彼此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青少年不合理使用网络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目前青少年中相当严重的社会现象。网络情境的虚拟性、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的开放性导致了青少年思辨能力的迷失,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首先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在传授分析问题技巧的同时帮助养成健康的网络行为,从而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思辨能力,选择恰当的网络行为,合理地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