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上同行评议典型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行评议一直是最权威、最有效的科学评价方式,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建立较为完整的同行评议制度,制定同行评议政策法规,建立标准化的评议流程,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评议方法。面对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本文从加强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建立规范化的同行评议准则、构建完善的同行评议专家库、探索因项制宜的同行评议方式、大力营造良好的同行评议生态环境等方面对规范和完善我国同行评议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同行评议的概念和运作的回顾,探讨了国际知名期刊的同行评议的最新关注和特点,并就审稿人的选择、主编的权力和审稿的内容逐一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外学术期刊同行评议,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出更新和规范同行评议人,数字化同行评议平台,健全同行评议监督和质量评价,最大限度地完善和推行我国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的科学和公正,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3.
胡菲 《科技与出版》2012,(9):117-12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科技期刊审稿人对同行评议的认识和期望,进而了解影响学术把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为改进和完善现行同行评议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彭芳  金建华  董燕萍 《编辑学报》2018,30(3):240-243
同行评议是确保学术成果在评价中具有公正性和有效性的一项制度.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同行评议造假行为使研究人员乃至整个社会的科研诚信受到质疑.然而,同行评议造假涉及多个环节,本文将从评审专家、编辑、作者以及审稿制度等方面出发,分析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防范措施,以促进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的科技评价模式受到冲击,其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同行评议制度也暴露出评议方式落后、评议标准不规范、价值取向缺失等问题。本文梳理国内外跨学科研究和同行评议机制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上述问题的三大成因:学科范式复杂化和成果价值多元化;专家遴选拘泥于传统内在逻辑;学科分化与去分化的现实对立。通过对英国的REF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出REF 2021应对跨学科场景评价问题的有效举措。为实现从小学科同行向跨学科同行的转变,同行评议制度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即合理设置参评学科体系、强调评议专家的跨学科素养、使用多种定量方法辅助同行评议。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开放科学运动、国内科研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出发,针对我国现行同行评议面临的挑战,指出改革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必要性。立足同行评议的目的,提出我国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改革应向减轻评议人负担、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评议方式、建立事后评议机制4个方向发展,并提出净化学术生态、加强制度设计、设定行为监督、建立激励和反馈机制4条保障举措,最后对同行评议改革的模式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同行评议一般属于定性评估的范畴,以往没有将其执行效果定量化的研究.本研究以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方法评价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运行的效果,设计了新的指标"同行评议效果"(EPR).对"同行评议效果"指标概念的提出和算法的阐释是本研究最大的创新点.在一定假设条件下,EPR的算法可以进行简化.本研究根据采集到8本期刊不同时段的投稿数据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引用数据,对EPR进行了试验性计算.结果表明,EPR可以反映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现状,并提出优化的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结合期刊的现状,对同行评议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同行评议的模式进行优化。【结果】同行评议设计的两个主要主体——作者和审稿专家,对现有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的满意度不尽如人意。同行评议制度应该得到完善和优化。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比如:扩充评议专家库、进行评议专家培训、细化专家研究领域标签、建立评议激励机制、建立评议评分机制、完善评议反馈机制和作者申诉机制等,优化期刊同行评议的流程。【结论】同行评议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制度,但是目前同行评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多种措施,优化期刊同行评议的流程,提高作者和评议专家的满意度,进而增加作者投稿和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的积极性,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同行评议制度是期刊出版中坚持使用的基本制度.学术期刊是期刊的一种,其出版过程中包含了专家评审、匿名评议、评议人员表决等制度.除了这些制度,学术期刊的出版还经常吸收一些比较先进的同行成果,不断推动同行评议制度的改革.基于此,本文对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制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出版中同行评议制度的不足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期刊出版一直坚持基本的同行评议制度,在自身的出版实践过程中,学术期刊在坚持匿名评议、专家评审和评议人表决制这些最基础的同行评议制度之外,结合期刊出版的特点,并吸收同行的先进成果,对同行评议制度做了诸多改进,这包括改进同行专家的遴选方式与标准、完善同行专家评议的方法、预评估与反评估同行评审专家。这些措施既使学术期刊独立于大众读物,保障了其学术性,又保障了出版公平,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定性评价、单一指标评价、多属性评价、组合评价等4个方面构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结构,分析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要慎重选用一些基于排序的评价方法和基于相关系数的评价方法;应该采取客观评价法进行组合评价,组合评价与多属性评价相结合将会取得进展;要注意评价的有效性与评价复杂性的辩证统一;各种评价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将长期共存下去.  相似文献   

12.
应用LibQUAL+TM对我国部分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调查,结合ARL和日本三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比较中日美三国图书馆服务质量状况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对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差异,给出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改进方向。最后提出我国图书馆进行基于LibQUAL+TM的服务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外主要围绕博士后招生数量、培养质量、博士后就业等问题进行了 大量的宏观考察;国内则从博士后职业发展、博士后学术贡献、博士后制度的作用、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针对国内博士后评价存在的博士后后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薄弱、相关测度理论和方法欠缺、难 以系统、持续地测度博士后培养质量、博士后数据建档制度不完善以及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 建立博士后培养质量基础数据库、构建完善的博士后培养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确定科学的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和 手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网站评价研究比较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相关文献统计,对国内外网站评价研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琨  祁卓麟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107-110
针对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整个教学评估体系中所占权重系数小、评估主体中缺乏图书馆界的专家或学者、某些具体指标不尽合理等,分析其负面影响及形成原因,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图书馆评估主体模式、构建独立的评估组织和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将图书馆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旨在促进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评价文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方面的文献,总结了在数字图书馆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希望为数字图书馆评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基础性科学研究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NSF、NSERC、DFG、RAE、JSPS等国外基础性研究评价活动机构的考察,从评价方式、项目目标评价、“小人物”申请、专家队伍建设、交叉学科、营造宽松创新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基础性科学研究评价的问题。结合我国基础性科学研究评价的现状,从情报学的角度出发,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指出文献计量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在生物医药领域,主要应用于学术期刊评价和科研绩效评价;传统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存在一些固有局限性,为此人们已作出许多创新和改进。分析讨论评价学术期刊的新模型和指标--渐进曲线模型和特征因子以及评价科研绩效的两种方法创新--多指标综合分析和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并论述文献计量与经济社会因素的结合使用。从这些新型方法和指标的出现和应用可以看出,文献计量评价的发展呈现出借助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手段,由单指标向多指标转换,结合复杂的社会网络特征和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莉 《编辑学报》2004,16(4):310-312
通过分析国际重要的科学引文索引对我国期刊评价的影响 ,指出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完善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This is the second part of a two-part paper which explores methods tha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digital libraries in the health sector. Part 1 focuses on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for mainstream digital information servic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valuative models developed for some innovative digital library projects, and some maj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health information projects. The value of ethnographic methods to provide qualitative data to explore outcomes, adding to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ased on inputs and outputs is discuss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new 'post-positivist' models of evaluation are needed to cover all the dimensions of the digital library in the health sector, and some ways of doing thi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