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学放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火 《中国编辑》2004,(1):22-24
今天,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他来自何方,只要走进这莽莽苍苍的文化原野,就不会不注意到那座突兀而立的学术城堡——编辑学。无论我们以怎样的心情来审视它,都会被它的宏大、复杂、深奥、奇崛所吸引、所震撼。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思索,这座城堡建构者的创意是什么?它在文化时空中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它是永恒的存在还  相似文献   

2.
所谓编辑的主体意识 ,就是编辑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积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成果 ,为人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意识。每一本优秀的畅销书 ,每一期精美的期刊 ,都蕴含着编辑的主体意识的发挥 ,没有编辑的主体意识 ,那么他所编辑的出版物就没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不被人们欣赏和认可。但是我们所强调的编辑的主体意识并不是编辑的主观臆断 ,自作主张 ,想编什么就编什么 ,也不是读者爱读什么就出什么 ,而是指编辑不为名利潜心于积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自觉的、使编辑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编辑的主体意识从内在本质上看是文化本体的…  相似文献   

3.
编辑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火 《编辑之友》1996,(1):20-21
编辑人格论任火【唐山】作为编辑这样的社会角色,如果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审视我们自身,便不难发现,我们是常常处于精神失落与人格湮没的危机之中的。我们展示给世人的永远是他人的智慧与才华,而世人所看到的、所尊崇的也只是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文化原野上,何处可以觅到...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报纸副刊如何能吸引读者阅读?作为副刊编辑,如何能在一个副刊版面上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使副刊能在读者不断分流的尴尬中摆脱被边缘化的处境?在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面前,副刊如何走出困惑?这是每一个地方党报副刊编辑不能不去思考的严  相似文献   

5.
付丽萍 《青年记者》2012,(32):13-14
学报编辑能力发展的内涵文化缔构编辑观认为,人类的编辑活动是缔构社会文化的活动。由此出发,学报编辑也同样承担了缔构社会文化的重任。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成为编辑能否做精做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往往对自己编辑的刊物"老看不顺眼",因为他总在思考这份刊物是否还缺点什么,这跟编辑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主体意识紧密相关。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之一,被称为"世纪遗产"的高校学报在整个报刊种类中属于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其对编辑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通讯员请教一位老编辑:怎样才能写出好稿件来,这位编辑回答:敬业,敬业才能精业,精业才能出精品。什么是敬业呢?《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报社领导经常提醒编辑要安心、静心、用心。安心,就是不这山望着那山高,干一行爱一行;静心,就是不被浮尘遮望眼,心不乱神不散;用心,就是专心致志,倾心尽力。我读了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的《总编辑手记》,再看他写的一些新闻作品,深为范总广博的知识、潇洒的笔惊叹。更令人感动的是范总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7.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8.
一对于《编辑独语》,对于任火,我写过这样一段话:“2003年,当河北理工学院学报主编任火将他的《编辑独语》献给中国编辑界时,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不能不被它磅礴的气势、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激情与奇绝的文字所震撼。在编辑研究领域,《编辑独语》不仅建构了一个新颖的话语系统,打造了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而且为编辑建立起了一座思想的殿堂,树起了一块精神的碑石。  相似文献   

9.
胡德培 《出版史料》2007,(2):118-122
近些年来,我陆续写了我所接触的几十位作家及他们的作品,记叙了那些作家的人品和文品。但有一位作家是不能不写的,是不能不加以记叙和品评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作家、编辑出版家王火及其长篇小说三部曲《战争和人》。每当一想起他和他的《战争和人》,往往就会让人思绪不绝,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0.
谢高德 《出版参考》2006,(11):42-43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他今天能对你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他也能对别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逐流.善于溜须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11.
一、编辑活动的本质是文化选择。在编辑活动这个大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什么中介来实现的呢?从哲学上来回答,那无疑是编辑实践,也就是编辑学界普遍认可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对文化资料、文献典籍的收集和整理是编辑活动的滥觞,即编辑活动的起源本身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编辑工作中的拟订选题。  相似文献   

12.
编辑文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编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编辑学”从无到有,现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发展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相一致的。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者们,通过借鉴和吸收现代诸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努力寻求和探索适合编辑工作实际和编辑规律的研究途径。新世纪的编辑理论研究需要创新,学科的观念要开放,学科的内容要拓展,学科的方法要多样,这样,我们的编辑学研究才能更加深入。笔者提出用“文化学”的视角来看编辑工作,是因为编辑工作本身是文化工作,编辑事业是文化事业,编辑使命是文化使命,还因为这是编辑交叉学科的研究与探索的尝试。编辑文化编辑文化编辑的定义有很多种。从编辑的社会文化学地位来看,“自书籍产生以来,编辑工作都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阕道隆《书籍编辑学》)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编辑,还包括电视、杂志、报纸、电子出版物等所有出版物的编辑。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概括起来说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狭义的文化,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即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狭义的文化强调的是精神文化。二是广义的文化,它不仅包括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这个行当,注定要与文化打交道,不论是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一还是文化缔构、文化建设,总之,离开了文化,编辑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前提:换句话说,编辑是在广裹复杂的文化原野上进行耕耘、选育、锄草、浇水直至收获的一群特别的劳动者,他们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生命和智慧,将收获的文化成果献给大众,献给社会,献给历史,从而使世界走向进步,走向文明。编辑的事业是文化事业,编辑的使命是文化使命。推动这项事业.完成这一使命,要求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文化境界,才能成为合格的编辑。  相似文献   

14.
编辑是什么?他在一个社会里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期许他、评价他?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编辑?坐在编辑的工作桌前,我们看到他挥汗在修饰稿,汰选图片,构思标题,订出给印刷厂的沟通指令;走进另一个办公室,我们看到他和记们正激烈地辩论议题的选择、采访的方向,以及写作的体例。——然而,这些缤纷忙碌的景象,就是编辑的工作吗?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2月份是30天,你肯定会予以否定;如果一篇文章中叙述:“2月30日,封山期进人154天。”你能发现什么?有些编辑的确忽视了。其实,这段引文选自《生命的火种》一文。该文原载于《劳动报》,后被《青年文摘》杂志摘录。两次刊登,都以2月份是30天的面孔出现,这不能不引起编辑的警觉。编辑应该对易错的时间概念加以认识,剖析错因,以便编审过程中严格把关,防患于未然,本文想就此方面做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工作是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而他却成了千百个文学青年的知音;他的本职工作只是采访、组稿和编稿,制作《青年之友》广播节目,但每天都会收悉一叠叠言词恳切、来自全国各地但与其任务并无直接联系的书信。他是谁?为何众多青年习作者的心被他那炽烈的情感所温暖?这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八荣八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分清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作为一个老编辑,学习了“八荣八耻”之后,更觉得总书记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编辑的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作为引领出版道德风尚的标杆,对于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七月》、《希望》等著名杂志。虽然他很少从事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曾经为《国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编辑过文艺副刊,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深有体察。另外,作为一位忧国忧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诚如他自己所说,报纸“是一直在看,所积的感想自然不少”。他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观点颇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一1942年,胡风已经是一个成名的编辑,常有年轻编辑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当编辑的秘诀”这样的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19.
戴卫从没有能摆脱一种精神上的重负感,好象艺术不是恬静和谐的美之乡,而是烈焰炙人的地狱之火。他似乎总在艺术里煎熬,时时在探索,时时在苦恼。每当他抬腕运笔,横收直放,腾挪勾勒时,他总要俯案沉思:笔端流泻的,是审美的,还是演释的?是创造的,还是平庸的?他深知,创作若不常常否定自己,终将被自己所打倒。艺术总须创造,自不待言。但作为书籍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9,(2)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和出版家。他一生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编辑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绚烂的火花。他倡导的甘当“无名小卒”和富有“创造精神”时时激励与鞭策编辑们树立高尚风格和发扬光大创新精神。甘当“无名小卒”,乐于为作者、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