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大学里,我接触到一种奇难杂症——空虚后遗症。"空虚后遗症"的常规病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枯燥而乏味。大一新生入学头两个月对校园的新鲜劲头一过,有不少人开始陷入了宿舍——教室——食堂的循环路线中,无法自拔。他们对诸多事务不感兴趣,整天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空虚感的失落充斥着他们灵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感觉世界再无可爱了。于是,大学无意中便成了制造宅男宅女的车间。  相似文献   

2.
我校四年级老留级生中,“双差生”面较大。他们品学皆差,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信任。年年留级.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的恐惧和空虚,日趋于自暴自弃、甘居落后的状态。为探索改变他们双差面貌的教育规律,学校集中41人,办了个试验班。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双差生”是可以转化的。试验中的体会是:对“双差生”——  相似文献   

3.
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孩子们不知如何选择,以为一切都是为了“物”,精神的东西已渐渐失落,他们极有可能陷入精神空虚的困境。在一个精神空虚的群体中,所有的道德教育都失去应有的效果。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主体价值观,带给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而学生“名誉感”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世界教育信息》2006,(2):62-62
阿根廷监狱大学德沃托大学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出2000名大学生,其中80多人获得了法律、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该大学帮助狱中囚犯重塑尊严,让他们在被称为“死亡之谷”的监狱中重建人生计划。监狱大学教育项目总负责人玛尔塔·拉费里埃说:“大学来到监狱的意义不在于仁慈,而在于政治”,他认为监狱大学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而决不是“为了维持监狱秩序而成立的”。在监狱里传播知识,是为了给予犯人对现在和将来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摆脱空虚的思想状态。(埃菲社布宜诺斯艾利斯2005年11月25日)阿根廷监狱大学育人…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在“县一中”上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只要进了这里。就像进入了一条从高考到大学的流水线——  相似文献   

6.
在工科院校《大学语》的新诗教学中,采用“讲述——朗读——讲解”这三个步骤构成的“讲读教学法”,既吸取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教学的长处,又省去了现行中小学阅读教学中诸多复杂的步骤,对提高工科大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厚基础、创造性、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7.
“四人帮”及迟群一伙为了推行“两个估计”,他们在理工科大学教学方面不遗余力地攻击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在清华大学,从他们炮制的假经验《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开始,一直到“四人帮”覆灭止,他们对基础课的打击一直没有停止过。当时清华大学刚刚恢复招生,新生还没有完全进校,创办理工科大学的“经验”却已“总结”出笼。他们把文化大革命前按照“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组织教学过程,诬蔑为“颠倒人们认识真理的规律”的“老三段”,是“资产阶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他们却把“围绕典型工程组织教学”作为“新体制”捧上了天,无条件地强迫推行。实践结果证明,这个“新体制”由于严重削弱了基础课,是行不通的。许多  相似文献   

8.
隐身男孩     
萨姆在绿点的帮助下成功隐形了!一切都太不可思议了,但是,隐形留给萨姆的后遗症却十分令人费解——他的一只耳朵不见了。当萨姆和希尔达他们来到海边“度假”时,耳朵又神秘地回来了……  相似文献   

9.
大学理念可分解为理想和信念,信仰和追求。大学可以是一两句精炼的话语,也可以是一“字”一“字”写成的“教科书”。大学本应是一本书。写好“这部书”才是对校长真正的考验。理念只有嵌在师生心中才是有效的,只有便于他们体验和为他们喜爱,才有生命力,才源远流长,因为也只有从理念中能看到活生生的人时,才是有力量的。  相似文献   

10.
祝伟 《教育》2006,(4):60-61
每年的3月,全美各大学新生入学办事处里,入学申请档案都摞得高高的,录取人员则忙于审阔论文和推荐信,查看副本及标准化测试成绩。今年,他们往往会发现申请档案中缺少一份重要的材料——班级排名。这一个排名可是决定学生能否被那些著名大学录取的主要依据。 今年,成千上万的美国高中学校硬是拒绝向大学提供这个要命的班级排名。在最近五年内,这场拒绝运动呈加速度扩展的态势。 中学校长们认为,大学过于看重单个学校内的班级排名,会削弱校际之间的良性竞争,他们要求录取人员能够更多地了解每一位申请者,而不仅仅只看重他在班级中的排名。 大学的录取新生的负责人则认为,众多高中采取的此种举动,反而会使情况恶化。大学缺乏足够的信息量,会导致将录取的判断更多倾向到标准化考试成绩上,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一方面是大学的录取人员,强调需要班级排名,以便有一个相应的背景来据以察看学生;另一方面是学生家长与高中的管理者们,强烈要求废除排名,他们认为大学利用班级排名来录取新生,是在走捷径,当高中学校不提供排名时,他们就不得不全面看待学生。 当然,对有些大学来说,班级排名的取消意味着一种机会——“它在某种方式上解放了我们,使我们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与你那个大学追求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但也很明显,有班级排名学校的学生被录取比例是最高的,而所在学校既没有提供排名又没有综合数据的学生,录取比例是最低的——那些大学录取新生负责人们认为,不提供排名,这“恰恰是对教育责任的一种放弃”。 但无论人们的争论如何,总回避不了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1.
秦昱莹 《新读写》2013,(1):26-27
从一个时髦的词“屏丝”说起,小作者分析了生活空虚、没有目标、没有热情、不求进取的一类人的心态,并用报纸上一则百岁老人取得博士学位当上大学助教的故事,激励那些“犀丝”,“你不比别人差”,振作起来,发奋自强。文章激励志气,激发人们努力进取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今年夏天,一群“懂人情世故”的大学新生似乎成了众矢之的,还没真正迈进大学校门的他们被冠上了“提前社会化”的“美名”,让已经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多年的“大人们”着实跌了一把眼镜。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新”生:留了一级又一级——“留学生”睡了一课又一课——“特困生”家里有钱不读书——“高‘财’生”追完系花追校花——“有追求的学生”校园状态: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高中VS大学:高中向往大学,大学怀念高中。高中生不明白,大学生活那么精彩,为什么还会有人自杀?大学生不明白,大学生活那么无聊,为什么还没有人去自杀?恋爱:人在教室心不在,读书不如谈恋爱。不在寂寞中恋爱,就在寂寞中变态。吃饭不吃菜,省钱谈恋爱;恋爱没谈成,重修好几门。四年,处处盛开爱情;毕业,处决爱情。开支:月初…  相似文献   

14.
中师生的迷惘心理及其对策哈尔滨市师范学校周淑鸿当前,中师生中,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患了一种“病”。这是他们自以为“看透了一切”的心理而引起的一种空虚的病态反应,我们称之为迷惘心理。迷惘心理的行为表现是:上来一阵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上来一阵百...  相似文献   

15.
洪堡的大学理念可谓是博大精深,将其谓之为经典大学理念毫不为过。正是由于他对大学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典大学——柏林大学,从而使洪堡开创了一个高等教育的时代。洪堡的大学理念主要包括:一是从大学的性质出发,提出了“大学自治”与“教授治校”理念;二是“学术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一、改变教师作为“制度课程”的“代理人”形象。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心,教师似乎具有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执行“制度课程”的“代理人”,他们对学生行使着权威却并没有创造出“自我”,“权威”也就沦为空虚的外壳。主体性作文教学模式则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一些教学情境之外的强制执行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课程和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因此,在作文的全程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自然应该最有主人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17.
“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沈阳工业大学王韶春关键词:心理困惑调整“大一”即大学一年级。对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一”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正处于由不稳定走向稳定...  相似文献   

18.
《伤逝》中到处弥漫着“空虚”气氛.“空虚”的书写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与理解文本主题意义相关.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释文本中弥漫的“空虚”感:一是着重于小说主人公自我认定的迷茫空虚;二是进一步探究其自我归属的漂泊空虚;三是阐释其自我实现的无力空虚.对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空虚”字眼进行思考,旨在对小说主题进行再探究.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学习成绩只能说是中等——确切说是“时好时坏”。老师在和那些平时测验总在前几名的同学谈话时会对他们说:“就这样保持下去,考大学没问题!”跟我谈话时就会说:“加把劲!你还是有希望的。”在老师和父母眼里,我属于那种“有点小聪明,但缺乏耐性”的一类,能不能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或者来一个惊喜——考上重点大学,还是个“X”——未知数。  相似文献   

20.
雷沛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指出旧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偏枯”“空虚”“点缀门面”并结合国情、省情逐步探索出“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国民大学”这一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的中国化、民主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