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技巧一:选择最小个的马铃薯用大个的马铃薯在水槽中实验时,溶制一水槽食盐水需要食盐约500克,溶解时间也较长。用小于鸡蛋的马铃薯,可在50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300毫升水,溶解约45克食盐既可,既经济又方便。  相似文献   

2.
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重新构思了实验,并用于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是这样制作的,取一饮料瓶,去掉瓶底,在瓶盖上钻一小孔,安上一细管可用空心塑料跳绳代替,再将细管捆绑在实验架的适当高度上,放好蜡烛。并剪一泡沫塑料圆片作为水浮片如图。实验时,将水槽装适量的水,放上水浮片,点燃蜡烛,用实验夹子夹住细管,再将无底饮料瓶罩在水浮片上垂直往下按到底不能歪,此时水浮片贴在水槽底部,水无法进入瓶中。然后松开实验夹,这时会看见瓶中的空气从细管排出吹歪蜡烛火焰。同时,饮料瓶中的水浮片慢慢上升。这样,空气占据瓶内的空间,空…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设计如图1所示。这个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观察“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上升纸浸湿”的过程缺乏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笔者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如图2所示。其操作过程为:(1)竖直把玻璃瓶放入水中,水漫过瓶顶。观察纸的干湿(纸干)。(2)慢慢打开开关,观察现象:小水槽有气泡冒出,同时玻璃瓶水位缓缓上升,水满纸湿(玻璃瓶可用饮料瓶代替)。!!!!!!!!!!!!!!!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设计@黄新成$四川省南江县教供站!636600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笔者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论坛展示课活动,执教课题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谓经典.其代表实验为浸不“湿”的纸,即将一团干的纸压到一空玻璃杯底,将玻璃杯竖直压入水底,杯底的纸不会湿.原自然教材及现行多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均设计了这一实验.此外,广大一线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具有操作性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小实验,如“不漏水的漏斗”实验等.作为一堂面向全国科学教师的课,笔者该如何设计这一教学内容,该给听课的科学教师一点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实验设计如下图。做这个实验时爱动脑筋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是否会上升把纸浸湿呢?”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解决此问题,对学生来说缺乏直观性。为此,我特设计这个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6.
说课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说清楚一堂课“怎么上”以及“为什么这么上”,促使教师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提出合理创新的教学设想。传统的说课,是一位教师面对其它教师,针对某一篇教材,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这种说课方式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操作不方便,这就对说课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把它纳入常规的教研活动更困难。随着说课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说课形式———讨论式说课。笔者认为:讨论式说课,即讨论者通过双向交流的形式,面…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8,(3)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  相似文献   

8.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相似文献   

9.
一、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第7课《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中,为了认识空气不出来,水进不去,课本列出了用漏斗、胶塞、集气瓶的实验,由于漏斗孔大,不论怎样塞紧胶塞,仍有水向里渗或流入,为此,我用透明胶带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剪一段胶带,把胶面向外,再用卷笔刀削过的铅笔上缠一个圆锥形,剪去多余部分,最后用铅笔把这个小漏斗塞入漏斗颈,这样经过改制的漏斗无论怎样装水,它都不会再流,图例:  相似文献   

10.
器材准备: 1.耐热透明玻璃瓶两只,橡皮塞两个。 2.直径3~5毫米空心塑料管两根。 3.铁架台、酒精灯、水、水缸等。 制作方法: 1.在瓶塞中间打洞将塑料管插入。 2.将耐热瓶一只倒入1╱3热水,另一只倒入1╱3冷水。 3.塞紧瓶塞密封(管道是通的)。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笔者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论坛展示课活动,执教课题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谓经典。其代表实验为浸不“湿”的纸,即将一团干的纸压到一空玻璃杯底,将玻璃杯竖直压入水底,杯底的纸不会湿。原自然教材及现行多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均设计了这一实验。  相似文献   

12.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中的一课,教材有两部分探究内容,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探究,课本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倒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通过其他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先在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上打一个孔,安装上一根吸管,再在瓶中装满水,将瓶口密封好.如果用手挤压瓶子,水就会顺利地从吸管的顶部溢出;如果用手堵住吸管口,再挤压塑料瓶,这时吸管里的水面就不可能被挤压到管口.这是因为水面到管口有一段空间被空气所占据,使得水面不能上升.  相似文献   

13.
《自然》第一册第三课作业“1”,学生常常不易做成功。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漏气。带漏斗的瓶塞与瓶口之间漏斗管与瓶塞之间,如果接触不严密,即使存在很小的间隙就会漏气。过程是这样的:当水进入漏斗,压缩瓶内的空气,瓶内的空气则经过微小的间隙被水挤出瓶外,漏斗里的水就进入瓶内。  相似文献   

14.
《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要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教材中的实验难度很大,很难保证水不流进瓶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便于观察和操作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存在不足:“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容易失败,因为橡皮泥很难完全封住瓶口;“气球吹得大吗”实验用嘴去吹气球不卫生,不利于开展小组实验。为此,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改进,巧妙地将瓶盖与漏斗固定,保证实验密闭性,便于研究“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将瓶盖与打气筒连接头进行固定,用打气的方式代替用嘴吹,以保证实验卫生、安全。同时,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16.
空气占据空间是儿童认识空气性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小学《自然》教材到现在的新版本各《科学》教材都有该内容,教材中都设计了一些经典探究实验。多年来,许多教师也不断对该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笔者试图对各版本教材中的实验以及老师们对这一实验的改进加以整合分析,例举如下。实验一:纸不湿实验过程:将一团餐巾纸塞入杯底,杯口朝下垂直压入水中,拿出水面后发现杯底纸张却没有湿(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空气占据空间,是小学自然第五册中较重要也较难教的一课。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按教材所述的实验,“纸团塞到杯底,倒扣在水中,纸团不湿”,有些学生掌握不好,纸团掉下来落到水里湿了,也有学生认为杯中还有纸,不能精确说明杯子的空...  相似文献   

18.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更形象地将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教学设计江陵县教研室薛烈龙(434100)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培养学生使用实验手段认识物体的能力。实验器材水槽一个,气球一个,去底的透明塑料饮料瓶一个,水。实验步骤及教学过程1.先将水槽装...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空气占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为了增强学生的感知,形象地把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并采用了以下演示实验:1 材料准备  玻璃瓶或透明塑料瓶、小烧杯、漏斗、玻璃弯管、气球、软木塞。图12 制作方法  在软木上钻两个孔,分别插入漏斗和玻璃管,在玻璃管另一端拴上气球(实验装置如图1)。3 演示过程31 先用手捏住气球,然后往漏斗里倒水,可以见到水不会流进瓶子里。32 如果把手松开,水就会从漏斗里流进瓶子里,并且可见到气球鼓起来,水越多,气球鼓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