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书是拙著《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的姊妹篇,但写作时间却几乎与十大主题同时,只不过前者成书早些.这是难忘的1986年,我在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习时,受主题学、原型批评等方法启发,试图从国别文学角度对古典文学遗产进行梳理,几乎同时想到的两个课题.当时所内董乃斌、徐公持、栾勋、曹道衡、陆永品等许多老师,都曾先后给予不同程度的宝贵指导.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王之江先生,我们也曾在一起多次畅谈.本书的“柳”在1987年初发表后,这篇一万五千余字的长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上全文转载,当时的之江兄还正在审阅十大主题书稿,看到“柳”一文,十分欣赏,当即与我谈了不少他的相关设想.记得他当时给我提出的题目是“物与中国文化”.由于课题较大,受学力专业限制;另方面则是些莫名其妙的人事上的原因,在我当时工作的烟台师院不情愿地参加了一个系领导牵头的、自己并不熟悉的项目的“合作”,许多搜集好的资料不得不搁置在一边,另起炉灶.而由于课题大,合作进展不顺利,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连自费去也不允许,只能零星地搞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曾在一段艰难的处境中有过焚琴煮鹤之想.应当说,之江兄的鼓励以及十大主题的终于付梓,给了当时的我不少乐趣与信心,本书的构架也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我国古人优秀文化的象征。因此古诗词的阅读对于现代化语文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初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这是对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转折。初中教学的成功与否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知识是否能够接受以至于后面学习的成果是否有效取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的教学在其中占有着很大一部分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阳明山原名为阳和山,阳明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最早出现在蒋鏊的诗文中。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曰:"山最高,日始自旸谷出,山已明,故谓之阳明焉。"阳明山因郑秀峰禅师、道士蒋湘崖及王孙菊坡等人而成为湘南一带的一大佛家道场。但其事佛修道的历史更为久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已有寺院与道观。它不仅是一座风光旖旎的自然画山,更是一座光照红尘的宗教圣山。  相似文献   

4.
阳明山原名为阳和山,阳明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最早出现在蒋鏊的诗文中。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曰:“山最高,日始自旸谷出,山已明,故谓之阳明焉。”阳明山因郑秀峰禅师、道士蒋湘崖及王孙菊坡等人而成为湘南一带的一大佛家道场。但其事佛修道的历史更为久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已有寺院与道观。它不仅是一座风光旖旎的自然画山,更是一座光照红尘的宗教圣山。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审美意象结构是文学审美解读的核心概念。尽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各具其特点,但如何实现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由表及里的过渡,则离不开审美解读。对审美意象结构解读基本程序的探析是文学审美解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审美意象结构是文学审美解读的核心概念,尽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各具其特点,但如何实现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由表及里的过渡,则离不开审美解读,对审美意象结构解读基本程序的探析是文学审美解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8.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诸多贬谪文学作品。学好此类诗文,必须明确作品的情感主题,也需要了解一些贬谪诗文中常见的审美意象。笔者经过对教材的梳理,发现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情感主题大体包括忧国为民之怀、乐观旷达之态、悲苦落寞之感、洁身自好之志四种,常见的审美意象有月亮、山水、草木、禽鸟等自然类意象以及酒、刀剑、英雄等人文类意象。希望通过对贬谪诗文情感主题、审美意象的梳理,能为语文教师在品析课文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倡导主题阅读,主张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提炼出一个阅读主题,将课外许多有着相同主题思想的阅读文本进行系统整合,推荐给学生,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性情、兴趣选择一系列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推荐,并最终达到优化学生阅读体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田洪敏 《新读写》2011,(7):68-70
我这个名义上的俄罗斯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想起俄罗斯文学就觉得像是置身于初雪的莫斯科,会有雪花轻轻地触摸你的面庞,并不觉得冷,也许几片雪花之后就是漫天的飞雪了,无论你怎样转身都在雪的包围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古籍关于神话的记载中,有大量有关“大荒”意象的描写,形成了后世文学作品的一个传统意象。从地理、政治、文化等发展的过程可窥见先秦神话中“大荒”意象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言的意象性出发,探讨意象在中、英、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性。由哲学、语言学角度入手,分析其在中、英文化中的普遍性,以期对翻译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最优雅最凝练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也是构成诗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诗歌审美的基本要素。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创作中意象选取的异与同,及对其文化底蕴的探究,拟为未来的学者及诗歌的爱好者提供更好的文学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全球兴起,我国的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改革也驶入了“快车道”。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是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15.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学研究。《周易》中的“意象”,是利用八卦图像演绎人生福祸的一种暗示与象征,被认为是意向的雏形。而《文心雕龙》中已经明确使用意象的概念,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再现大千世界中林林总总的现象。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具有如下特征:可感性,暗示性,创新性。在文学作品的历史长河中,作家和诗人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手段来创造意象:修辞手段,语相特征等。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诗歌典例,将重点放在解释语相手段(视觉象似性)方面。通过如此解释,以期能为读者全面理解诗歌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狼”是贾平凹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怀念狼》更是贾平凹对商州“狼传说”和“狼故事”的全方位展示。小说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背景上描绘狼与商州人的关系,表现出狼意象丰富的商州文化底蕴:“傅山”这个打狼英雄的出现,源自于商州人的黄土情结和英雄崇拜意识;狼与人相生相伴,相生相克,循环制胜,互为生态链条的重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在弄清意象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学意象的三种存在形态的特点和功能。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本体意象具有主观的直觉性、独特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有待于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化和物态化。语言字是学意象的承载符号,作家将构思成熟的意象群借助字转化戍意象符号,使之有了与读交流的可能。意象符号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包容性,同时又具有局限性和难以穷尽性,它离不开语言技巧和一定的结构,创意和语符组构显示出个性色彩。意象符号只有通过读才能显示其存在价值。读凭借想象和审美悟性,使本意象符号还原,并再造出多种多样的再生意象,从而使学欣赏活动无可穷尽。  相似文献   

19.
以文学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从人性化层面解读《项链》及《大浴女》的主题,论证人性是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通常通过塑造意象来表现生活,意象是文学创作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意象的运用给文学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赋予文学作品高度的审美价值,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灵魂.本文从文学意象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文学意象的种类和组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意象的文化涵义及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