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一位家长跟我谈起她儿子对老师的不满:别的孩子与老师打招呼时,老师总是点头微笑,可她儿子招呼老师时,老师好像总是听不见。所以她儿子得出结论:老师不喜欢他。我相信这位老师是无意的,也许是顾不过来,也许是身体不适,也许……可孩子很在乎,老师无意中打破了一颗纯真童心的平衡。一次,我碰巧在大班厕所听到两个孩子的“悄悄话”。一个男孩高兴地对一个女孩说:“今天老师摸我两回头。”女孩更自豪:“这有什么了不起,今天老师还亲了我呢!老师就是喜欢我。”教师可能没把这当回事,但孩子很在乎。一次,一位家长声泪俱下地要求园长给孩子调…  相似文献   

2.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吴健雄在评论中美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不同做法时说:“在中国,家长往往问孩子:‘你今天得了几个100分?’而在美国,家长总是这样问:‘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啊?’”显而易见,美国家长的做法要正确得多,进步得多。  相似文献   

3.
一个从中国大陆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最初听说是杰出学生,她简直不敢相信:写没写错名?会不会有重名的?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高都没考上。由于她与丈夫离婚,孩子留给丈夫,从小这个孩子就学习不好。初中时,回回家长会上,老师都要点名批评他,上课时则常常被老师拽出课堂;而来美国才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主动性,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实践中我发现,做家长工作时,教师一定要善于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搭建适合于家长的家园联系桥梁。一、变理论指导为具体示范举例:班上有个女孩,十分内向,不善于交朋友,在集体场合不愿意讲话,家长注意到这个问题,来问老师,怎么让女孩变活泼、大方一些?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多带孩子出去,给她和同伴一起玩的机会,家长以身作则,在社会交往中主动热情,让孩子学会讲几个故事,让她到幼儿园来讲给同伴听等等,家长回去实行,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成效不…  相似文献   

5.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初中毕业班学生的家长,今天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在95分左右,而且绘画、写作都获过奖,一直是三好学生、班干部。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她能考上一所重点学校。不知为什么,到了下半学期每次大考都不理想,只在70分到80分。孩子非常紧张,我和老师非常着急,如果这样下去是不可能考上重点的。我问过孩子是什么原因,她  相似文献   

6.
近期,美国教育部提供给美国大众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家长是孩子第一位最有影响的老师。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给予帮助,使他们获得学业的成功,远比提供给其一个条件优裕的家庭重要。家长们总是热衷于为孩子购买更多的学习参考书,追问考试分数,却很少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很少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比如,美国的母亲们用于和孩子聊天、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7.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幼儿园,有一个美国小孩画了一个圆,老师告诉他这是一个太阳。后来这位老师被孩子的家长告了,理由是老师剥夺了孩子的想像权。这件事情若发生在我国,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位家长的思维有问题。不管怎么说,有一条是值得注意的:美国家庭是非常注重孩子想像力的培养的。在我们国家,有些父母片面认为,只有一味地追求分数,让孩子考上大学,才是最终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就利用不同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我们经常买一些童话故事和科幻小说开阔孩子的思路,却并不刻意…  相似文献   

8.
材料作文自编自导罗桂根美籍华人吴健雄教授说:“在中国,家长往往这样问他的孩子:‘你今天得了几个A(即高分)?’”在美国,家长往往是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要求:根据这则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  相似文献   

9.
新生入园两周左右的时候,我在与家长的交谈中,得知一个女孩臀部出现了尿疹。通过认真观察孩子大小便的过程,我们发现问题出在便盆上。一模一样的白色便盆,托班孩子很难分清哪个是男孩用的、哪个是女孩用的。老师照顾不周时,就会出现男孩小便后,女孩随后坐一屁股尿。于是,我们更换了一贯使用的白色便盆,换成了高矮不同、花色不同的便盆。这样,孩子分辨起来很容易,坐错尿盆的现象不再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一家之言     
一个刚满七岁的美国男孩。在华盛顿举办了个人画展。记者到他家采访,问及孩子老师是谁时,家长答:“我们并没有为他请专门的老师。”记者又问:“孩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家长直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过去的家长,对老师都非常信任。老百姓中流行的一种做法是,学龄儿童入学,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交给老师,诚恳地说:“老师,我们不懂教育,孩子就交给您了,要打要骂都随您!”那时候的老师一般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孩子放学了,家长有事没来接,老师把孩子接回自己家,免费辅导,免费吃饭,都是常有的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学校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会接二连三地提出诸多质疑。在美国的家庭中,许多家长问放学后的孩子的第一问话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事而提不出质疑的话,将会受到家长的严加批评。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很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启事     
学贵多问,是中国古人的治学之道,意思是说,学习要多提几个为什么.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一些家长往往重视的是分数,而忘记了更应该重视的是学习方法.据说美国家长询问孩子学习情况的第一句话是:“你向老师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我们某些家长总喜欢问孩子得了多少分.本来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治学格言.现在却被一些人遗忘了,所以有必要重新提倡“学贵多问”.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让人心灵震撼的文章,一个典型的留学生成长案例。它讲述的是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这些评价后面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孩子的成长状态。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作为一个母亲,我能感受学生和家长的感受,能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心。虽然我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一致公认的“好学生”,从未被老师骂过过火的话或有过对孩子伤害的评价。 作为一个编辑,我热切地希望“美国老师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能被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看一看,读一读,希望它能感动更多的人和引起更多的人思索。 我要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愿我们的老师将这一理念深藏于心中,并时时用不同的言语反馈给我们的孩子,多给他们予肯定、多呵护他们成长中的那颗自尊心;但愿我们的孩子坚信自己,不要被外来的言语摧毁自信,如果有条件,出国走一走,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早上,一位家长怒气冲冲地来到幼儿园,说孩子的腿被某某小朋友踢伤了,要"教育教育肇事者",被老师制止了。由于身心特点,幼儿之间频繁地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孩子个体的潜能培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而是一味地注重孩子们的数字化的学习成绩。美国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开发孩子的卓越潜质,老师更应该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以老师的权威来抑制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孩子都有被爱的权利: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是内向的还是活泼的,也无论是穿戴整齐的还是邋遢的……凡是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特殊的,是拥有独立个性和价值的。老师不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孩子去“爱”,而应视每个生命都同样珍贵,给每个孩子以真挚的爱。爱孩子是无条件的,特别是对于推行素质教育来讲,这是关键因素之一。曾经有一位家长对我说:一个孩子遇上什么样的老师,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她最怕老师不爱孩子或只“爱”一部分孩子,老师的业务水平倒在其次。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家长的话。只爱一部分孩…  相似文献   

18.
放学去幼儿园接孩子,你会问孩子什么问题?中国家长一般都是问“今天学到了什么?”而美国家长则是问“你今天快乐么?”近日,来自美国的幼教专家Ida在南京为幼儿家长们上了一堂公开课。这位从事幼教已经30多年的专家认为,中美双方在幼儿教育上差异颇大,中国的应试教育甚至影响到了幼儿教学。双语教学不是上课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要,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诸如英语兴趣班、双语教学等,可是Ida说,这些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在美国也有中美双语幼儿园,但这种双语是指为孩子创造一种双母语化的环境,老师是不会专门为孩子上英语或者中文…  相似文献   

19.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书,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中国小孩在读小学时,一回家妈妈会问:小明,今天上课听讲了没?老师教了什么?而美国孩子的妈妈常问的是另外一句话:彼得,今天你又问了老师些什么?看完这个案例我被深深触动了。作为既是家长又是老师的我也常会问孩子类似的问题。可是这种教育抑制了孩子的智力发展,使得他们从小就不敢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