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专体育教学也从传统式单纯教学转向以"体育快乐、健康第一"的观念转变,并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新层次的培养模式转变,然而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转变的。本文分析了当前医专体育教学思想的形势,主要阐述了医专体育教学的改革任务、结构改善以及教学模式转变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2.
体育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的活动。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教师要进一步适应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探索和完善自身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最后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是中职学生保持和发展自身健康的需要。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健身、娱乐、终身实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加强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坚持不懈的进行体育锻炼,使其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4.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人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程感兴趣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必须要考虑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原因,据此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以此为着手点,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中影响体育兴趣培养的因素并提出了引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以期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兴趣乃至爱好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前,现代教学改革速度逐步加快,为了发展新的教学模式,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本文以初中物理为研究对象,以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验能力培养为主要的研究内容,重点探讨了初中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可以为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警察院校体育课应采用新的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体育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项目教学,通过分析警察体育教学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以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真正符合司法行政系统、劳教警察工作职业特点、实战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7.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于体育教学比较重视,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质量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拥有强健体魄和头脑的人才,强健的身体是竞争力的支撑,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新的教育改革提出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进行了研究,从教学模式以及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专体育教学产生帮助。  相似文献   

8.
培养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或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健体技术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都有极其重要作用.新体育课程标准中也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终身体育作为新世纪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和理论,它源于终身教育的理论,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需要及要求而提出的。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当前,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还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基础,发挥终身效益,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胡勇 《科教文汇》2009,(2):201-201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学生的全而素质为目的,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因此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主体性的发挥,是鉴于主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就等于否定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我评价是一个自觉性的基础。本文就体育综合活动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与策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完善我校的体育教学体系,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院首次在体育课中实施"选项教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增设了多项体育协会.  相似文献   

12.
刘尧芳 《科教文汇》2009,(32):211-211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是社会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本文在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展中职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百祥 《中国科技信息》2007,(4):234-235,237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通过更新体育教育思想、加强自身修养、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等有效手段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开创体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育是贯穿整体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人才的需要。学校体育有效实施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了更好的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情感修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利用体育教学以及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学生为本,在开展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形成健康的心态,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徐培锋 《内江科技》2011,32(5):198-199
近年来,随着终身体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体育兴趣的培养策略问题更加引起大专院校的高度重视。学生的来源、素质、兴趣等因素的不断变化,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从培养大专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专院校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是贯穿整体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人才的需要.学校体育有效实施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了更好的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体育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情感修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利用体育教学以及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学生为本,在开展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形成健康的心态,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扬文 《大众科技》2013,(5):212-214
大学阶段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当下,放眼未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健康第一"为准绳,不断开创一条高校体育教学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韩建树 《金秋科苑》2009,(22):221-22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要适应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突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应高度重视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结合,突出素质教育的特点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张丽华 《科教文汇》2009,(29):209-209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各学科教学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对象的思维特点.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体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丽 《科教文汇》2014,(18):95-95,101
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下,学校体育既可以被称为内容,还可以被称为手段。而体育教学对学校体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生存的手段,还可以在学生社会化的基础上加强其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通过对教育思想的转变,来更好地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并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体育观进行有效的培养,并构建以终身体育为首要目标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通过针对素质教育视野下所要求的任务,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完善,并实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