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主张传承中国文化和倡导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文化适宜性应该成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在课程诸要素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主要的构成要素,对这两个要素文化适宜性的诠释和构建,可为课程文化适宜性提供原理性支撑。文化适宜性课程目标的特征是促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文化认同。传承多元文化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跨文化能力和发展批判意识是文化适宜性课程的具体目标。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的特征是多元与一元相宜、本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容纳教学场域中文化与文化间的和谐、包含对于全球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平等和差异中获得肯定和自由。  相似文献   

2.
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国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多元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能够丰富小学生的音乐知识,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结合多元文化的理念,研究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广大的小学音乐老师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引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那些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中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存在一定差异。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不能和民族教育划等号。在我国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实现促进民族团结、丰富社会文化资源和达成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着巨大的沟通交流作用,然而高校英语教学中多元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低,无法在专业的情境下运用英语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无法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因此,高校应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开展基于多元文化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与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法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文化渗透对于大学师生跨文化意识能力及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文化渗透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语言学习者承认多元文化的需要。该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师与学生文化素养的角度,对文化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促进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因而要求对一元文化课程予以改造,发展新型的多元文化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尊重和反映每个儿童的民族及性别文化传统及其相伴而生的文化体验,体现所有民族和性别群体的现实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课程发展宜坚持多元视野、多样原则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将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内容整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美国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多元文化的视角。针对美国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特殊问题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应运而生。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使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能力.面对来自不同种族、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国内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英语教学在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便捷、有效的途径的同时,也为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提高眼力、辨别优劣创造了机会。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坚持文化认同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的态势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日趋明显,各类文化的共生共荣需要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推动而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要义在于培养国际理解精神、创建和平文化、推动和平、人权和民主以及促进理解、尊重及共同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文化多元意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平等观和关爱心并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实质提升。国际理解的达成需要在知识掌握、视野扩展、充分了解中,在扩大开放、增进交流、平等对话中,在环境浸淫、生活体验及实际行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已迈向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好英语这个交流工具,对于促进学生的就业,促进社会和谐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教学本身,还应包括诸多的西方多元文化等。文章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国情三个方面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同时从树立多元文化意识、转变教师角色、注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分级教学需满足学生需求、改革与创新教材等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教育自诞生以来,逐渐成为一场国际运动。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无论是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学校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语言等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在于: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政策上、法律上的保障;设立多样化的民族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注重从小教育;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等等,以此推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教育理念。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既有人口、教育上的因素,也有文化、政治方面的原因。为了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多元文化教育的倡导者提出从师资、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学校教育全面加以改革。多元文化教育在倡导民主观念、种族平等、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教育能更多地考虑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异议,使其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之一,自独立以来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对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加拿大国家发展道路中,争取国家主权独立成为发展主线且总体态势平稳、政党制度具有独特性、多元文化政策和多元文化教育、高度成熟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通过双语教育缓解魁北克民族独立问题等,构成了加拿大独立以来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样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教育:加拿大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加拿大联邦和政府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文化保存计划、官方语言教育计划、多元文化教育和反种族主义教育。其多元文化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全方位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大大地推动了各民族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土著印第安人教育的发展;调整和缓和了民族矛盾、保证了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钢 《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0):14-17
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至今已成为当代颇令世人瞩目的一大教育思想与理论潮流,而其独具特色的以追求多元种族、民族与文化群体乃至全球社会共同平等和谐发展与进步为标志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奉行。多元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目前两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正处于急速发展与变革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6.
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教育理念。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既有人口、教育上的因素,也有文化、政治方面的原因。为了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多元文化教育的倡导者提出从师资、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学校教育全面加以改革。多元文化教育在倡导民主观念、种族平等、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教育能更多地考虑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异议,使其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政治或教育的理念,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和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多元文化课程目标也经历了单一种族取向、多元种族取向、多元文化教育取向,多元文化教育重建取向的发展历程。以此为背景,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由平行式向整合式再向拓展式演进,为我们解决在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如何体现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terms child development knowledge and teacher preparation have come to be understood in ways that place limits on how we think about children and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It begins by illustrating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It then considers why a universal practice premised on a univers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is problematic. Rather than passing on a codified body of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 a dialogic model of teaching—and of teacher education—calls attention to the “inherently polysemous”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 There are many ways of understanding how children develop and learn, many ways to teach, and a range of curricular options. “Reflective practioners” learn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ir choices and may be more likely to tailor their practice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children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教育兴起于20世纪的西方国家,也是当今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传入我国之后,对于我国的教育有诸多启示.文章关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发展和变化,重新审视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多元文化的欣赏者、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和维护者、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积极行动者和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20.
The Swedish school is a meeting place for different cultures. Gender and class varia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for many years. More recently, ethnic, religious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has also entered Swedish classroom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se new educational circumstances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defines some multicultural terms in Swedish context and briefly describes Sweden as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different pedagogical strategies in Swedish multicultural classrooms where cultural diversity problematizes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final section addresses the need for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