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2.
实话实说,《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是自己迄今为止看到的最真诚的一本关于创业的好书。取自真材实料,侃侃而谈;文风犀利幽默,读来酣畅淋漓;飞扬跳跃的思路,更是唤起青春的荷尔蒙,让人冲动不已。维特根斯坦说,不要看一个人说的和做的,要看他怎么说和怎么做。从这个角度,茅侃侃说和做的够真诚,且好玩儿。这年月,名人很多,但做事好玩儿且做人真诚的不多,创业者中更是寥寥,茅侃侃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例。应了王朔小说里的一句话: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相似文献   

3.
《招生考试通讯》2008,(3):12-17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座相同的城市。但打开中国地图,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是能发现,有一些城市的气质是那么地相似.以至于在提起其中一个时,我们总会想起与它神似的另一座城市。这些“双城”本身散发出的文化韵味和精神气质不断地吸引着四方的学子云集.双城中的大学在这一过程之中丰富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种精髓,或严谨或舌跃,或开放或深邃,或像海水般宽广,或像火焰般炽热。如果让你在这两个相似的城市之中选择求学之所,你会更倾心于哪座城市呢?  相似文献   

4.
因缘巧合,小女紫睿在香港出生,在香港成长,继而在香港上学。今年暑假开学后,小女升入小学二年级。我试着将她这一年来的求学经历,用叙事的方式呈现我的观察与思考。香港的小学每年9月1日开学,跟内地一样。较为特别的是,他们新生新学期的第一周是"适应周",这周所有孩子都只上半天课,同时由家长陪同,帮助孩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第二周,开始正常上课。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当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地用“回归”或“创新”所能概述的了,因为中学语文教学正处于抉择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智能时代带来的,一半是“火焰”近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美国王牌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的采访时称.披着数字助手和无人驾驶汽车外农的人工智能(AI)已经开始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沉沦》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我国现当代的涉性小说,由于选材的同一性带来了许多相似的之处,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笔下,因而显示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两篇作品。  相似文献   

8.
田华 《考试周刊》2009,(51):27-28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9.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叙述上存在着两种叙述意图,一种是张贤亮的,一种是章永Ling的。两种叙述意图的冲突导致了本叙述过程中的两次叙述危机,危机的化解既袒露了作的理念型化结构,也代表了意义,情绪大于形象的创作化类型,同时,后对前叙述意图的消解,又使本的叙述本身及其所要传达的价值意义呈现出颠覆性的变化,其意义指向为荒谬,风格指向为反讽。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学中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意识,<圣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理解西方文学的一把金钥匙.本文试图运用基督教的罪与罚观念和救赎意识,来诠释美国"南方派"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是上帝的弃儿形象,他们在被放逐的痛苦深渊中试图通过爱的付出来达到救赎自己的目的,其结果却无可避免地失败了.在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们陷入了更为绝望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IT外包并非洪水猛兽,更不是济世仙丹,IT外包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无疑会遇到各种风险,作为CIO,思考外包的最好视角也许是:如何让大学的IT部门更好地成长。近期,《中国教育网络》针对230所高校的调研数据回馈中,问及"高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策略和未来的打算"时,有197所学校表示当前正采用外包系统或与供应商合作开发的形式建设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东邪西毒》终结版是一部文艺影片,它展示了关于爱、空以及生命意义的思索。西毒和大嫂、东邪与桃花、盲武士和慕容嫣,都是爱的绝望寓言,孤女的鸡蛋和毛驴则是虚静生命的救赎。影片唯一的光亮,是洪七带着驼背上的妻子走向沙漠外,寻求新的生命价值。山那边是什么?希望或有或无,但总得人去探索。  相似文献   

13.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救赎的电影。影片中因为诸多象征手段的运用,才赋予了"救赎"以深刻意义。主人公安迪的隐忍、睿智和坚忍不拔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狱友、监狱乃至社会。"救赎"的主题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是热爱生活,永不放弃的一种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但丁《神曲》的救赎思想基本上属于中世纪基督教观念的产物。《神曲》不仅从总体上按基督教时间观建构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而且主张生活于世俗中的人的救赎必须依赖于自由意志。《神曲》中但丁在探讨人类救赎过程中体现出的“类的意识”正是他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之一,是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一部蕴涵人生哲理的警示之作。影片以诸多成功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极富哲学和宗教意味的故事,宣扬主人公在腐败的司法体制下追寻自由、自我救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17.
《小妖集市》是维多利亚时期拉斐尔前派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杰作,具有语言流畅、韵律优美、结构精巧及情节曲折等艺术特征,同时兼具唯美、颓废、死亡、救赎等思想特征。堕落与救赎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关键词。在梳理其现代性生成语境基础之上,尝试解读其诗学主题:诱惑、堕落与救赎意识,考察诗人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原型理论为原点,试图从上帝对诺亚一家、摩西对以色列人、以及耶稣对犯有原罪的羔羊的不同拯救方式人手,进一步寻找这些拯救方式的相同之处——他救,从而探析救赎意识在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的别样体现,也即自救。  相似文献   

19.
王朔所著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小说中,男主人公张明在遇见了吴迪、失去了吴迪、被警察逮捕、遇见了胡亦等事情中,经历了三种人生状态的嬗变:逃亡的囚徒;恐惧的灵魂;归来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老师不知如何去教,学生更是不知如何去学。作者以《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为例,来阐述自己是如何上好诗歌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