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标准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本文基于文献综述,以中国AVS标准制定过程为例,通过引入政策“过程一工具”分析框架,详尽分析了AVS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现象。指出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协调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2.
张利飞  陈辉  苏梦遥 《科研管理》2021,42(3):150-159
以中国AVS专利池作为实证对象,研究不同发展阶段下专利池创新的显著推动因素。研究表明,政府政策支持在AVS专利池组建期和成长期成为推动创新的显著因素,由于技术标准架构下的专利池具有公共品属性,早期专利池需要政府介入以避免市场“失灵”,同时减少各企业“等待和观望”行为。由于竞争性技术MPEG-2专利池与AVS专利池的发展周期不同步,以及MPEG-2专利池专利逐步到期等原因,致使竞争性技术的发展在AVS专利池成长期成为显著推动因素,而在成熟期却与AVS专利池创新呈负相关关系。产业发展需求在AVS专利池成熟期成为显著推动因素,这时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使用专利池技术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于ICT产业,标准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方面。标准竞争对于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政府公共政策主要作用于:强化市场竞争形成产业标准的机制;抑制"锁定"或"过度惰性"的负面影响;限制企业不合理的垄断行为;实施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国际标准竞争政策,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臧树伟  李平 《科学学研究》2016,34(1):122-131
后发企业选择以何种方式、何种时机进入市场将在很大程度决定着其市场进入的成败以及能否更好地实施后续追赶计划,作为当前创新领域和战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破坏性创新为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战略选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借助小米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案例对"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在市场时机选择方面,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层级分明的市场竞争是后发企业能够成功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在技术时机选择方面,成熟的技术、较低的技术获取成本和技术获取难度对于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起着重要作用;在产业时机选择方面,新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以及成熟的产业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发企业市场进入的成败;在政策时机选择方面,产业政策扶持和融资政策扶持则为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唐震  张露  张阳 《科研管理》2022,43(12):1-13
技术标准主导权深刻影响着全球治理的格局与制度安排。“中国水电”“走出去”是中国践行全球治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的重要非正式机制之一,中国水电工程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都位居世界领先,但仍严重受制于欧美国际主流工程技术标准,影响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大国作用的发挥,这对探索中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可行模式和有效路径提出迫切要求。与此同时,欧美国际主流工程技术标准都经历了由国内规范至国际标准成功转化的过程,其中,世界标准之源——英国标准协会(BSI)在英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内在逻辑值得探究与借鉴。因此,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角色理论及技术标准扩散理论,遵循“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对BSI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英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驱动因素、模式及其演化路径等内在规律,并在中英水电工程技术标准对比基础上,对中国水电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能力形成的角度看技术标准竞争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宽  闫放 《情报科学》2006,24(6):851-854
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献告诉我们技术变革可以分为技术路径变革和沿着技术路径的变革。当一个新的产业形成且有多个不同路径可供选择时,企业的标准之争本质上就是技术路径之争。考虑到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累计性以及路径依赖特性,标准之争的胜负对于企业在该产业的竞争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时应给予更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机理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可以提供资源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加剧竞争和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出口贸易、产业成长能力、研发资本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支持等条件下,高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In the fall of 1945, Secretary of Commerce Henry Wallace handpicked Edward Condon, a respected theoretical physicist, to become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Already regarded by many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scientists as a second-rate research institution, the Bureau had deteriorated further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n ardent New Dealer who favored government action to prevent anticompetitive behavior in the marketplace, Wallace claimed that giant corporations leveraged their extensive patent holdings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to manipulate markets and restrict competition at the expense of smaller firms without similar resources. Through a revitalized Bureau of Standards, Wallace intended to mitigate monopolistic behavior among large companies by transforming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o an effective clearinghous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would stimul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mall businesses. The Bureau's postwar expansion, however, foundered on congressional efforts to dismantle the legacies of the New Deal, Condon's lack of commitment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mall business community, and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within an institutionally pluralist federal research establishment dominated by the exigencies of the Cold War. Without 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from congressional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s, Condon turned to the military to fund new research programs at the Bureau of Standards. These programs, however, owed their institutional growth to the demand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not to the fading influence of Henry Wallace's New Deal liberalism.  相似文献   

9.
标准从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已经转变成为涉及国家安全、关系国家生态发展、经济生活变化的重要工具。伴随着标准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标准治理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标准化政策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最直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化政策,是我国标准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基于不同时期政策的发文数量、府际关系、主题变迁等文本特征,本文搜集了1979-2017年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政策,通过R、Gephi等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其发文单位府际关系网络,挖掘发文单位之间的合作情况;利用对应分析研究不同阶段的主题演变;最后进行内容分析,对每一阶段的政策文本进行主题词分析和关键政策分析,从而研究标准化政策的演进路线,探究我国标准化管理的发展轨迹和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标准化政策的供给能力不断加强,政策发文效力扩大;标准体制改革,呈现与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的趋势;不同时期的标准化政策重点随技术变革而不断扩散,渗透到更多领域;政府积极引导标准化成为新技术及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政府在基础技术发展中的角色--以测量标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技术是指那些在技术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为各类科技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支持的技术.测量是一种典型的基础技术.分析了基础测量标准、产业共性测量标准和日常测量标准的不同政策特性,以及相应的政府角色.研究表明,政府在基础技术发展中所承担的角色应根据对象的政策特性而具体确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以技术标准竞争为重要标志,技术标准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技术创新活动。从技术标准化的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标准化组织和联盟、政府行为模式与政策、标准化决策与战略等五个方面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技术标准化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移动通信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再扬  杨少华 《预测》2005,24(2):6-11
移动通信行业具有强烈的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导致了技术竞争的均衡结果可能不是最优的。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的竞争是现代移动通信业竞争的最重要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国政府都把技术标准化政策作为产业发展和行业管制,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美国、欧洲联盟国家、日本和韩国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在标准化战略和政策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绩效。本文通过全球主流技术标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不同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提出我国在移动通信3G发展战略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是学术界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实行产业政策的典型国家,2001年出台的<振兴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关注重点从区域均衡发展转向提升区域竞争力.从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演化历程入手,简要介绍了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的内容,分析了政策实施的推进措施,阐述了这一政策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大力提高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中需要引起严重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最重要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主要因子有四个,即:企业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文化激励因子;其中效应最大的是企业激励因子,其次分别是市场激励、政府激励、文化激励因子。本文还就四个主要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英国政府数据共享与开放的元数据标准建设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军  翟玮  裴心童  李剑锋 《情报杂志》2021,40(4):132-138,186
[目的/意义]为促进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高效使用,英国率先在元数据领域采纳开放标准,对其的系统介绍可为我国政府数据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分析和网络调查方法,分析和介绍2020年4月成立的英国政府数据标准局的第一批成果——共享和开放政府数据的元数据标准、实施指南和应用情况。[结果/结论]采纳开放标准代表着国际上元数据标准建设的最新发展方向。对我国而言,应在将元数据标准看作重要的数据基础设施、重视引进和鼓励使用开放标准、持续提升元数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上借鉴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6.
颠覆性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新型业态正改写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知识产权裹挟的技术标准先行已成为全球数字产业的竞争规则,缺乏互联互通标准协议导致的“数据孤岛”等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数字技术标准引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对于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在细致阐述和挖掘数字产业创新概念内涵和发展其外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二十年间发表于国际顶刊的268篇文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互动关系(协同推进)—内在机理(八力驱动)—作用路径(双向互动)”的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的框架,提出数字产业创新融合再造新业态的四种模式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相关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双积分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补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吉川  赵骅  李志国 《科研管理》2019,40(2):126-133
双积分政策意在以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但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需要与研发补贴政策组合使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带有研发补贴的双积分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制造商决定研发投入水平、供应商产量竞争及制造商产量竞争的三阶段博弈模型,阐释了正积分价格、市场规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研发补贴的作用机理与效果。研究表明:不考虑研发补贴时,当纵向研发溢出率超过阈值,企业研发投入将随正积分价格、市场规模增加而减少;其次,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激励效果,但应随纵向研发溢出率增加而减少,以规避“挤出效应”。为此提出,“逆溢出率变化”的研发补贴政策与双积分政策组合使用更能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质量情报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本文面向政府战略决策角度分析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从市场、产业链和技术体系、产业技术跟踪和评价、技术预见、技术研发攻关等方面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情报研究的工作模块,并从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科技计划专项前期研究、重点专题领域研究等方面阐释了如何利用情报研究有效支撑政府战略决策,最后,针对政府决策需求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群的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海西"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市场服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区域创新网络、政府支持体系及人才支持体系等支持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五大体系,提出针对各体系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以促进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Technology and the process that produces 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as homogeneous entities. In reality, the typ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s composed of three elements: a generic technology base, supporting infratechnologies, and proprietary market applications (innovations). The first two have public goo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xplicitly modeling them is essential for public policy purposes.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elements require a technology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captures the supporting roles of the public good elements in creating proprietary applied technology. These critical quasi-public technology goods are suppli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by exogenous (external) sources: central corporate research labs, government labs, and increasingly, universities. The expanding university role beyond basic research complicat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national R&D establishment and increases the need for a more accurate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better inform R&D policy.Moreover, in assessing the resulting applied technology'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both the general and partial equilibrium literatures enter the technology variable into a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the common “production” assets (physical capital and labor). Such models obscure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hese production assets—namely, the fact that technology is primarily a “demand-shifting” asset. As such, its role is correctly specified only when combined with the other major demand-shifting asset, marketing. Allocations to these two assets vary across competing firms implying a spatial model of competition, while still providing traceability to the exogenous sources of public good technology elements, such as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