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流名士”,然后对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士人新风尚变化的原因,其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关系的考论,展示刘义庆眼中的理想士人人格.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录了汉末至魏晋诸多士人的品质和德行。本文主要从德行之高、孝悌之真、任性自然三方面探讨东汉名士对魏晋名士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发生了汝南、颍川名士间的一系列论争,该地区独有的地域优势、繁盛的文化格局、显赫的世家名族是产生学术思想交锋的根源。名士孔融介入汝颍论争,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汉末士人利益共同体的结成以及士人们为争名求胜而相互褒贬的流弊。孔融盛赞汝南名士而贬低颍川名士另有鲜为人知的原因:借抑制曹操身边的颍川谋士发泄他对曹操政权的不满。  相似文献   

5.
汉末魏晋时期,时局动荡,士林风气发生巨变。士人在言语上由切近人事的清议转变为玄远旷达的清谈,在行为上由通脱变为放诞后又归于平和,在思想上由崇儒转为玄佛《。世说新语》见证了汉末魏晋士人由士大夫蜕变为名士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他们抑郁的精神状态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众多文士共同编撰,记载着汉末到魏晋时期名士言行的志人小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东晋名士戴逵作为研究对象,以《世说新语》中的记载为主,分析他身上折射出的魏晋士人的时代特征,得出魏晋士人以"名士"的形象出现,思想上有着儒道兼容、玄佛兼容以及崇尚闲游隐逸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姚莹 《文教资料》2013,(32):24-26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刘宋初期众多名士的异闻轶事、言谈举止、容貌风度、文坛风尚。如实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度”,一般被认为是集中反映道家思想的一部著作。然而,事实上,即使是书中最放浪不羁的名士,也明显受到儒家思想和儒学经典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上具体分析《世说新语》对《论语》的继承,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汉唐间风流意涵的演化,深刻反映了此间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这些片言只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名士风采及其生命存在样式。它以最简约生动的笔墨,刻画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和人物精神,展现了魏晋士人的个体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汉末到东晋达官名士的言行、故事,并按照当时人物品评的习惯将这些片段故事分类。魏晋“士人言行”特别是士人所谓的“隽言逸行”构成了《世说新语》的几乎全部内容,书中所记一方面成为当时名士交往时的谈资;另一方面也成为某种标准,变成了士人仿效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  相似文献   

11.
汉代边军有着较完备的组织与管理体系。边郡太守是某一区域边防事务的最高长官,其下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掾属系统。边军的构成也是复杂多样,主要是戍卒与边郡正卒,此外还有募卒、谪卒以及刑徒兵等。边军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和必要的精神需求及文体活动。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屯戍组织维护戍卒的基本人身权利与经济利益,不仅提供各种军需及生活物资,还有必要的医疗保障设施。总体来讲,两汉时期尽管在边疆政策上都曾有过失误,东汉的衰亡也与边患直接有关,但中央政府对边军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一直是汉代边军强大的不二法宝,也是值得肯定的,这对提高边军的战斗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汉代边防建设的角度为看,汉代西北边塞的坞兴起于汉武帝时期,昭、宣以后循而不革,到东汉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坞的建筑形制因时因地有异,在坞墙上及其周围,既有射击、观察装置,也有安全、守卫设施。坞是边塞的基层单位,在建置上坞与堠紧密相联,其功能作用主要是瞭望敌情,传递信息;屯驻吏卒,抵御边寇;防备盗贼,打击不法等,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民族个性特点形成初步定型时期。这与汉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完成了从乡村到京都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官吏的职官教育、军队教育、边疆地区教育以及全社会教化,完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统一,形成了统一稳定的民族心理,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是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边防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晚清社会上层阶级边防思想的反映,并对清季乃至民国时期的边防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58-61,6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文集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宋廷积弱、战争屡败的情况下文人儒士普遍关注兵学问题的士风有关,也与其经略边防的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改革朝廷军事政策的观点;反对冒然兴兵、主张以"和"、"守"为主的边防政策。  相似文献   

16.
章邯是秦末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一名英勇善战的骁将,率领骊山徒和奴产子组成的军队,一路奋勇前进,败周章,破陈涉,灭魏咎,杀项梁,巨鹿之围时筑甬道以飨王离军,进退维谷之时投降项羽,后被封为雍王拒关中以抵汉军.他的战功卓著且辉煌,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太史公立一传记,纵观其生平经历,可谓是沉痛悲凉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元朔四年汉匈河南地战役后扼黄河渡口置西河郡以强化北部边疆纵深防御,将其经营为集结军队的军事基地和重要产粮区。东汉时西河郡为北疆防御北匈奴的前沿和监护归附南匈奴的军事机构,北匈奴势力消失后,东汉因国力衰退西北疆土内缩而内迁西河郡。西河郡的设置变迁与两汉王朝军事实力变化及奉行的边疆政策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该文首先对宋朝范晔所撰的《后汉书》进行了概述,然后结合书中内容,从政治、军事、外交、人事、经学及道德等七个方面,对后汉历史进行了综合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