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它涉及到的题目多种多样,本文就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引发的相关问题谈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它涉及到的题目多种多样,本文就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引发的相关问题谈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3.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通过绘图讲解这一难点,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在绘图时,以某一经线的纬度为纵坐标,标出赤道(0°)、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以时间为横坐标,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及次年春分、夏至六个节气(如图所示)。一、引导学生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边讲边绘,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曲线(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从A至B,即每年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从B至D,即每年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经过…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突破"地球运动"的教学难点之一?笔者用绘图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内容抽象,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与规律,关键在于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之间的因果关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是进行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首选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知识时需要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这一类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太阳直射点的特点和确定。  相似文献   

8.
许婉英 《地理教育》2012,(Z2):18-20
一、知识构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金剑 《地理教育》2014,(7):49-55
一、考点扫描 二、知能构建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23.5°)的存在,加之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有规律地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和纬度变化(形成五带).具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11.
平抛运动是高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此,制作了一款"多功能持续性平抛运动演示仪",具有方便学生观察、精确实现坐标定位、改变平抛运动轨迹等优点,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一节中有一个涉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演示实验,存在实验现象不直观等问题。为此,可利用厚木板、圆球、自制的塔轮等材料制作一套低成本的“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演示仪”,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其主要结构是,运用一个同轴的塔轮带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和斜向上方物体的运动来达成实验效果。该演示仪既能演示分速度与合速度的关系,又能演示分位移与合位移的关系;可手动控制操作,便于课堂讲解;可批量制作,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1原题(2011上海黄浦二模·十五)下图中AO和BO分别为昏线和晨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问题。47.据图判断,图示日期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1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区域是2。48.B地  相似文献   

14.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实验稿中"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分解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样修订之后,从认知层面来看进一步明晰了"光的折射"这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是了解光的折射特点而非其规律,降低了需达成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前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也研究了教材,认为一节课的容量只能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变化的结果即四季和五带可放到下一节课去学,并进行练习巩固。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2.根据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纬度、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笔者自制了"平抛运动演示仪",现介绍如下。一、实验仪器的构造仪器构造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高考对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方式呈现多样化,试题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空间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利用"侧视光照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将隐含、抽象的地理信息变得直观、明朗,将复杂问题变得深入浅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用示意图、简图或立体图像等分析地理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光照图,动态分析因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事象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李玉钧 《广东教育》2013,(11):59-61
到2013年.广东高考实行“3+文综/理综”方案已经四年,四年来,广东卷地球运动部分一直围绕两大意义三个基本点命题。两大意义即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基本点就是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分布与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别是时间计算部分四年考了三次,考查频率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