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宁 《学前教育》2021,(7):17-1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幼儿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并对5~6岁儿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我认为《指南》已经对幼儿是否应该插话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应。那么,成人是否就可以直接制止幼儿的插话呢?我想,针对幼儿插话的现象,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插话背后的原因,对“症”施“方”,才能取得良好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集中教学时,有的幼儿常常不顾教师的要求,不举手便回答问题,或在别的幼儿回答问题时高声插话。如果教师将幼儿的这种行为看做是捣乱,就会制止、训斥幼儿;如果教师认为幼儿的这种表现是积极思维或急于帮助其他幼儿获得正确答案,甚至是由于喜爱老师、希望引起老师注意,则可能采取比较恰当的行为方式对待幼儿。很显然,前者在对幼儿行为的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影响了对待幼儿的态度及行为。  相似文献   

3.
胡晓燕 《广西教育》2013,(5):54-54,61
插话是指某人在别人正在讲话或专注于某件事情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插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课堂中的插话,下面以课例说明。一、学生的插话【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轧面条》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片段师:两位学生请注意,你们要边讲边作示范。生1:孙师傅,您好!孙师傅:你好!  相似文献   

4.
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学生课堂插话的频率有所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插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议根据不同的插话类型,艺术地处理学生课堂插话现象:鼓励内容切题的无意插话,引导有意却跑题的插话,提倡有意却不跑题的插话,"消灭"恶意的插话。  相似文献   

5.
郭芳 《宁夏教育》2014,(2):28-28
倾听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手段之一;倾听他人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学会倾听不但能准确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学会倾听可以从对方的言语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及与人相处的态度和原则。越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善于倾听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能很好地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一、在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不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和教师遇到幼儿插嘴或不专心倾听时就训斥、责备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丧失对倾听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有的家长以孩子为中心,觉得插话行为是孩子自信、能干的表现,往往过分顺着孩子,以至于幼儿越来越不会倾听。2.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幼儿自制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够专注地听讲或者理解听的内容。幼儿不良的倾听习惯  相似文献   

6.
插话行为是大学生交流中常见的言语行为,其功能各不相同。研究主要从表示异议、改变话题、推进谈话、表示赞同等四个方面,研究男女大学生在同性会话与异性会话中使用插话功能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性会话中,男生与女生在使用插话的动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异性会话中,双方表现出更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对“异端”是这样阐释的: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在课堂上。有教师把学生的一些“行为”“意见”也视为“异端”,如学生情不自禁地插话、异想天开地回答、出其不意的行为等等。  相似文献   

8.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谢光姑 《教师》2020,(3):126-127
幼儿告状行为在很多幼儿园当中是普遍存在的,对幼儿的社会性培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告状行为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科学正确的态度。因此,文章结合在幼儿园中教学的实际状况,联系不同的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此来帮助幼儿教师更加正确和科学地处理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10.
儿童早期的依赖行为水平能够预测其成年期的依赖性,成人应尽早帮助儿童克服依赖性,发展独立性,为此有必要全面而深入地探索影响幼儿依赖行为的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考察了家庭教养行为与幼儿依赖行为的关系以及幼儿与祖辈、父辈居住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虽然当前幼儿的依赖行为总体来说并不严重,但其依赖行为中,生活起居依赖最为严重,其次是问题解决依赖。相比较而言,与祖辈同住的幼儿依赖行为水平最高,其次是与祖辈—父辈共同居住的幼儿,与父辈同住的幼儿依赖行为水平最低。无论哪种居住方式,男孩的依赖行为水平都显著高于女孩。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依赖行为水平逐渐降低,且年龄差异显著。家庭教养行为与幼儿依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家长的社交鼓励行为能负向预测幼儿的依赖行为,家长的管教约束行为则能正向预测幼儿的依赖行为。居住方式在互动交流、社交鼓励两种家庭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行为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在祖辈—父辈共住的家庭,家长与幼儿的互动交流越好,幼儿的依赖行为没有像在其他两种居住方式下那样相应地越少,同时家长的社交鼓励对幼儿依赖行为的显著负向影响也没有其他两种居住方式大。为预防和减少幼儿的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11.
曾英 《教育探索》2007,(12):113-114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很"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正确实施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雁南 《文教资料》2011,(19):165-16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这些幼儿问题行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的成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幼儿人格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4-5岁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关键期。研究以天津市某公办幼儿园中班幼儿为对象,对实验组幼儿进行为期8周的分享主题绘本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绘本教学显著地促进了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且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之间接近显著相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薛丽 《成才之路》2014,(25):94-94
分享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品质,分享行为的获得有利于促进幼儿更好地与他人友好地交流合作。结合幼儿教育实践,阐述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郑松琴 《教育界(基础教育)》2013,(收录汇总):51-52
如今很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已经将幼儿的行为观察列入幼儿教育的重点课程.行为观察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幼儿的行为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通过对幼儿的行为分析能够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动态准确地把握,从而提高育儿教育的针对性。文章探讨了利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具体的观察报告内容和行为观察进行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影响教师应对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实地观察和访谈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了相应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17.
学前阶段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关键时期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幼儿一日皆游戏,家长是幼儿的重要陪伴者,因此家长应通过与幼儿开展亲子游戏来引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是家长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目标意识不强、指导游戏的技巧不足,导致亲子游戏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难以发挥最大效果。为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家长在亲子游戏开展前应恰当地选择游戏,在亲子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在亲子游戏开展后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攻击行为是在幼儿阶段形成并对个体后续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社会行为.幼儿自身、社会环境及成人因素均可诱发幼儿的攻击行为.有效规避幼儿的攻击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该训练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除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不良因素,并针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合理的反馈.  相似文献   

19.
器械影响着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和行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科学合理地提供器械可对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和行为产生正向的诱发力,增强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幼儿之间能产生的社会交往行为比较有限,并不利于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引导。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游戏,模拟社会交往并获得生活印象的一种教学游戏,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之间将出现相当多的社会行为,这很好地弥补了课堂幼儿社会行为呈现不足、引导不利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