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实际生活中不运用比喻是不可能的。各种文章作为实际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能不运用比喻。比喻又叫“譬喻”,古书上叫“比”或“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同此事物有相似点的彼事物或道理来作比的。比喻是汉语修饰的传统格式之一,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种写作中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构成的要素一般有四个:一是本体(此車物),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彼事物),即用作比喻的事物;三是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的特征;四是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它是构成比喻的语言标志.在语言表达上,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博喻、连喻、曲喻、互喻、虚喻等,经常用的主要是明喻、隐喻和博喻。  相似文献   

2.
上期本文谈到新闻中的比喻,介绍了明喻、隐喻的运用.现在,再谈谈借喻. 所谓借喻,是指直接用喻体去代替本体.据《辞海》解释,借喻“正文和比喻的关系比之隐喻更为密切.全然不写正文,也不用比喻语词.只用比喻来作正文的代表.”换句话说,借喻不仅不用“象”、  相似文献   

3.
一想到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我总喜欢用王安石诗句中的“锦上添花”来作比。好的书稿又配上好的装帧设计,这还算不得“锦上添花”吗?两者相得益彰,必能博得读者的赞许。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书稿是好的,装帧设计没有搞好,就会得到反效果。对它我也有个通俗的比喻,叫做“佛头著粪”。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出白设计者的主观愿望,并且为数也不是很多。不管怎么说,装帧设计总应当以“锦上添花”作为努力的目标,力求  相似文献   

4.
元旦前夕,我参观了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二百八十多位摄影工作者拍摄的三百八十多幅优秀的照片,既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又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观后使人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也得到艺术上的满足。可以用“百花园”来比喻这个影展,也可以用“瑰  相似文献   

5.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6.
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它的特点是亲切随便,朴素自然。它像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我国古代名家谈到散文时,常用水来作比喻。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时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遇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用水来比喻散文的自由,真是再确切不过了。现当代散文的特点,就是笔法上的解放,不必那么严谨、拘束。鲁迅说:散文的写法“大可以随便”,有点“破绽”也不妨。这是很有独创的见地。 但文体无论…  相似文献   

7.
张辉  赵庆 《大观周刊》2012,(26):188-188
俗话说,诗言志,文明道。诗歌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歌是自我抒情的一种形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是最最自由的。诗歌不同于官方文字,不同于科技性文字。从古代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诗歌只是一种个人的、自发的、因时因地、随情随景而表达自身情绪和心理感受的一种发泄、张扬和消遣式的唱辞,并不想拿到什么正规的官方场合去推销和发表。由此原因,古代把来自民间的自由唱词和曲艺归入了“风”的范畴,如“十五国风”,它是与官方正统的“雅”、“颂”相对而言的。虽然诗词与诗歌不登大雅之堂,不入正统之列,但它的内容却深刻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真情实意和切身感受,是普通人抒发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深受着普通老百姓的喜爱。要求音韵格律和长短句式是为了提供给演艺之人在舞台上大声喊唱的。大唐盛世,国强民富,当政者也把呤诗作词当成了讴歌太平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故此使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潮。 诗歌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它把联想、比喻、形容、夸张、拟人、拟物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都应运在了其中。它可以把光芒四射的“太阳”比喻成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的“伟大领袖”,比喻成“三足鸟”、也可以把夏天“炎炎的烈日”形容成“暴君”;可以把天上的月亮比喻成“玉兔”,比喻为仙子“嫦娥”;可以把天上的“月牙儿”比喻成“天马行空”时踏下的一个“马蹄印”,把“稀疏的星辰”比喻成“马蹄飞溅出的水花”;可以把“瀑布”夸张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把“愁绪”夸张为“白发三千丈”;可以把“炉堂中的火苗”比喻成“少女舞动着的红飘带”,可以把“随风飘动的柳丝”比拟成“美女飘逸着的秀发”;可以把“天上的彩虹”联想成“谁持彩练当空舞”,可以把“激动的情绪”比拟为“泪水顿作倾盆雨”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启动程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有人说:”这是一个青苹果,就等着它变红”。也有人说:“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是地平线下的曙光,终将变成蓬勃的日出。”我觉得这些比喻有道理,但也不十分恰当。因为我感觉,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现在还不是一个可以坐等的时间问题,还有很多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9.
前次,我们谈了比喻,现在,来说象征。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在作比时不仅要“取象”,而且所取之形象还要与被比的事物“切类”。然而,象征却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我们说“她可爱得像只小鸽子”,是比喻;但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便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这是因为前者是用“小鸽子”来比喻她的“可爱”,而后者的“鸽子”和“和平”却没有比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智慧的灯     
这是从华严的小说里知道的,英国作家斯蒂文荪说过:“人人头上都带有一个灯”。这个灯,不是别的,也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一盏智慧的灯。用华严的小说题目来作这篇介绍文字的题目,不是语言的穷途末路,而是这四个字有对华严小说概括的高度的准确性。我是说这四个字表达作者的意思和作品的意思,已经达到了不能置换的地步。这是可以用时间来证明的。第一次读华严的小说,给我轰击的就是这四个字。这里隆重地用“轰击”这两个字,也是说明了在华严的小说面前,我们已无法再选择能够比这更合适的语词。在此之前,甚至在此之后,我从来没有读过像华严这样的用对话体写成的长  相似文献   

11.
去年底,在发动职工和家属订阅1986年度报刊的工作中,时而听到一些女职工对报刊宣传的意见。她们说,现在报刊上往往把有问题的上级机关、部门同“婆婆”划等号,经常可以见到《“婆婆”太多事难办》《变“婆媳关系”为服务关系》《“婆婆”松绑,“小姑”挡道》等标题,文章中此类比喻就更多了。看起来,这样比喻形象生动,仔细一想,既有轻视妇女之嫌,又有不科学的地方。她们托我捎句话:宣传报道别忘了男女平等,别用老眼光看待今天的妇女和新型的婆媳关系。  相似文献   

12.
(3)取一喻对某事物可择取一种比喻来表现。同一种事物可以有许多比喻,看谁比喻得新奇、妥贴,警人。比如爱情,古往今来,比喻汗漫无边,美不胜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天的阴晴暗谐男女的有情与无情,很新鲜活泼。”明朝有一首民歌,取喻尤觉质朴精巧: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了你,捏一个了我,捏得来一似活托。捏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摔碎,着水儿重和过,  相似文献   

13.
去年底,在发动职工和家属订阅1986年度报刊的工作中,时而听到一些女职工对报刊宣传的意见。她们说,现在报刊上往往把有问题的上级机关、部门同“婆婆”划等号,经常可以见到《“婆婆”太多事难办》《变“婆媳关系”为服务关系》《“婆婆”松绑,“小姑”挡道》等标题,文章中此类比喻就更多了。看起来,这样比喻形象生动,仔细一想,既有轻视妇女之嫌,又有不科学的地方。她们托我捎句话:宣传报道别忘了男女平等,别用老眼光看待今天的妇女和新型的婆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洋 《新闻与写作》2000,(12):14-14
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也圆满拉上了帷幕。回首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场下各媒体间展开了激烈的奥运报道争夺战。这是一场没有鲜花和奖牌但又异常残酷的竞争。各媒体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出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新闻标题就必须做到“夺人眼”。比喻手法的引入使新闻标题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新意,受众也乐于接受。那么,各报是怎样用好、用巧比喻手法的呢? 一、巧用比喻应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比喻手法可以使抽象深奥的事物、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运用…  相似文献   

15.
“打着鸭子上架”——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比喻逼迫他人干做不到的事情。其实,经过必要的训练,再施加足够的压力,鸭子也是可以上架的。我从参加革命起,就作新闻工作。我这个人口讷嘴笨,不善言谈,在大会上发言还感到脸红心跳,今辈子也没有想到要上讲台授课。可是,由于过去自己写了几篇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在新闻业务刊物上写了一些有关新闻评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渊博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作过种种譬喻:滔滔东去的大江、一望无际的海洋,等等。而我特别欣赏将其比拟为:澄明无际的夜空镶嵌着周流闪烁的群星,因其特别传神。如果我们采用此一比喻系统,就会发现,天汉间格外璀璨夺目的星座,古来称之“文星”,又名“文昌星”、“文曲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怍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18.
写散文常常要借助于比喻的,正如写小说写诗歌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段,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入联想的一种境界。比喻要贴切,要新鲜.不贴切便失去了唤起读者联想的艺术魅力,不新鲜也不能起到增强语言艺术魅力的作用. 我曾接到一位青年作者寄来的几篇散文,要我提意见.我读后的复信中,有一条便是关于比喻手段的运用.他在散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每当忆起儿时被妈妈怀抱抚摸,我全身象浸进了冰镇的糖水里,那么爽快,那么甜.……”这个比喻初看似乎还可以,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就是甜蜜的。但细细想起来又觉得不贴切,如果亲身体会一下,全身浸进冰镇的糖水里,能是爽快的  相似文献   

19.
一、运用成语修辞从广义上讲,在新闻中使用成语就是一种修辞。现试举几种类型:1、用比喻式成语修辞。如“呆若木鸡”、“归心似箭”、“情同手足”等成语中带有“若”、“似”、“同”之类的比喻词,读者一看或听众一听,就知道是个比喻。这样的成语在新闻里不但生动形象,而且简明精炼。2、用借代式成语修辞。因为借代式成语可使语言富于变化,精炼形象,又能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加深印象。如“大兴土木”的“土木”代建筑工程;“方寸已乱”把“方寸”代人的思维等,这类成语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与之相关的人或  相似文献   

20.
“书山”与“学海”“书山”、“学海”二词源于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说:“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永远也达不到山高。比喻学习勤奋则进益,停止则事不成。后来人们用“学海”来比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