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进新华社新闻大厦一间略显狭小的办公室,抬头就看见办公桌紧挨的墙上挂着的一大串胸牌。以同行的敏感,我很快把它们跟陈斌华的职业联系到了一起。事实正是这样,陈斌华告诉我说:那是他进入新华社工作以来参加的所有重大采访活动的记者证。而那张证明这位祖国大陆首批赴台湾驻点记者身份的胸牌也显眼地挂在其中:2001年2月8日,陈斌华与同事范丽青作为祖国大陆首批驻点记者,赴台湾驻点采访,备受海内外关注,从此这个与祖国隔海相望的宝岛上,有了中国最权威新闻机构“永不消逝的电波”。从来不出“半成品”如果说一名年轻记者被选中担此重任是机…  相似文献   

2.
我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离开过图书馆,没有离开过书。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要看书的。文革前我在中学里教英文,文革开始,英文没有办法念了,因为当时说英文教材里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我想英文不能丢掉,否则再学起来就很困难。后来机会来了,《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出了英文版,我就读英文版。这样我学了英文,也没有人敢说我思想不好。到考研究生时和人学以后,我的英文基础就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3.
参加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我要由衷地为楚天都市报叫一声好!我到其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过类似的会,也叫过好,不能说不由衷,但是这次应该是最响亮的,而且是最真诚的,为什么?原因有两条:第一,本次会议的议题主流化转  相似文献   

4.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5.
在文坛享有盛名的夏衍同志自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国统区十二年不寻常的办报生涯使他对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这十二年是“我毕生最难忘的十二年,甚至可以说是我工作最愉快的十二年。”最近我到北京,又去看望了这位“白头记者”。他对现在新闻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问题,谈了不少看法,使我深受教益。夏衍是从现在报刊上新闻报道的文风谈起的。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报道,套话太多。‘谈话’一定是‘促膝谈心’,换了别的词都不行;‘宴会’一定是‘频频举杯’;讲‘草木茂盛”一定是‘郁郁葱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到沈阳参加"辽宁最美人物2021"的年度盛典,担任点评嘉宾。这个节目原名叫《辽宁好人》,这些年在"星光奖"的评选中曾多次相遇。最让我感动的是彰武的治沙团队。彰武这个地方我早就听说过,好多年前沙化特别严重,是辽宁最大的风沙区,最糟糕的时候沙化面积高达96%。说到彰武的治沙,让我想到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这样的奇迹西北有,东北也有。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于2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会,隆重纪念创建85周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写了贺词。贺词说:“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应该说商务印书馆在解放前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前来祝贺的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胡愈之,有关方面负责人王惠德、于光远、叶圣陶、夏衍、周巍峙以及得到商务印书馆指导、帮助过  相似文献   

9.
刘墉 《出版参考》2006,(11):38-38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我随’97祖国大陆书展代表团赴台出访。台湾之行(严格说应是台北之行),使我多少感受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台湾,宝岛的社会、经济、民情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更有一种紧迫感。现仅就赴台期间图书出版方面的所见所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与崔永元认识是1998年的事儿。 1998年夏天,我到省会郑州办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小郑对我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郑州了,住在省委一所。我正好也在省委一所住,于是就同小郑一起拜见崔永元。 来到崔永元房间,中央电视台的4位著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这里,除崔永元外,他们3个是白岩松、敬一丹和水均益。他们四人正在围着一台电视监视器看录像带。小郑把我介绍给崔永元。他望了我一会儿说:“你是南阳人,南阳我没去过,可我听说过。”他说到这里,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邓小郑说:“刘振敏刘老师不就是…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3.
一得录     
记者节谠言 杨子才 老友来访,问我:国家正式公布11月8日为记者节,你做报人40余年,有何感想?答以有忧有喜。又问忧什么喜什么?我说,忧的是新闻工作者荣宠有加,而有的人却职业道德滑坡;喜的是若以庆祝记者节为契机,大力进行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教育,将十分有利于我们增强新闻职业道德。我向友人陈述了四端: 其一,少数人职业道德滑坡,原因虽多,但根本之点在于理想、信念淡薄。有的人是抱着“世路多艰  相似文献   

14.
<正>领导让我管档案入职以来,做过各种工作,教过书,搞过教改,后来到了成都市教育局机关办公室,又做过不少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的事。直到有一天,当时的办公室主任马主任对我说:"肖慧,档案管理员兰老师马上就要退休了,你去接她的档案工作吧。"做档案工作?我脑子里闪现出山中老庙,遥远而清寂,又想到了火星……见我一时无语,马主任像是自语又像对我说,"档案资料是教育局机关家底中的真金白银,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极有价值。"说这话时,马主任的  相似文献   

15.
9月7日,我们新华社记者一行36人离开北京飞往汉城。途经香港,在启德机场等待转机。正想闭目养神,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闻进了我的眼帘,“司马懿的大兵来得好快啊!居然赶到香港来‘等候’我们了。”我心里在这样想。这个熟悉的面孔,是两年前在亚运会期间缠得我最厉害的、去年8月间曾到北京采访过亚洲射击锦标赛的南朝鲜《中央日报》记者朴炳锡。可以说我们是老相识了。  相似文献   

16.
何申 《中国编辑》2004,(4):49-50
常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作者打电话来,说他写了部长篇或中篇请我给看看。说得都非常客气,而且也是真心实意地要听意见,但却把我弄得神经很紧张。推辞到最后,我往往拿出撒手锏——请原谅,我从来没有做过编辑,实在是看不好稿子啊。也怪,一般说到这儿,对方也就不再坚持了。于是,我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17.
多次听人说到“温源宁”这个名字。听张中行说过,听徐迟说过,听毕奂午说过,听曾卓和田野说过。可惜一直没读到温源宁的书。 今年春上,过江去看曾卓老师时,他送了我一些书,又借给我一些书看。其中有一薄薄的小册,使我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簿册,原来正是温源宁用英文写成,诗人南星译成中文的那本著名的小书《人物剪影十七幅——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8.
词典故事多     
A,最烦心的词典和最讨人喜欢的词典 这些年来,我写过各式各样体裁的东西:长篇小说、散文、童话、随笔、报告文学、诗歌……我到底是个写什么的,自己都搞不清楚,说好听的是十八般兵器都会耍弄,说不好听的有点猪头肉三不精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记得读到过某性别研究专家写的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以上讨论只有符号意义。”意思是说她的解决当今性别难题的方案,最后可能只是“纸上谈兵”,是无法落实到社会行为上去的空谈。但四川大学教授陆正兰的这本《歌曲与性别》可以说“全部是符号意义”,却不是“空谈”,恰恰相反,整本书发掘了社会文化表意活动背后的意义规律,阐明了最实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东升 《青年记者》2012,(25):34-36
为推动我国民主法治进步,我愿继续秉持公平、正义和良知,一辈子奔走呐喊在新闻采访路上。黑格尔说过,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担任《法制日报》驻站记者十几年来,我一直视推动民主法治进步为自己的职业使命,报道了浙江民主法治方面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