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访     
马德 《教师博览》2009,(12):19-19
下乡去做一个高一孩子的家访,到了村里,正是正午,热浪翻滚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向谁打听好呢?正无计可施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去年毕业的一个叫姚磊的学生是这个村里的,便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姚磊的妈妈。当我报出身份并说明来意后,她马上说,老师,你就等在村口,我这就去迎你。没几分钟,姚磊的妈妈便从一个巷道出来,一边疾步走,一边使劲向我招手。你是县中的?是姚磊的老师?赶紧,这儿热,先进家。见面后,二话不说,她便领着我往她家里走。  相似文献   

2.
星期四的早上,我在教室里一边指导学生早读,一边批着作业。突然,眼前的作业本让我愣住了:昨天回家作业有三个大题,这个同学竟然只做了一题。我恨恨地翻过来,一看,又是他——梁崇炎。我心头的火腾地窜起老高,前几天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再三强调,居然还敢这样,分明是没把我这个老师放在眼里。  相似文献   

3.
悠悠家访路     
1993年刚当教师那会儿,我浑身充满了热情,经常骑自行车到村里家访。每约好一个村,村里的孩子们顾不得吃饭就在村口等候,家长们也很重视,都会提前从干活的地里赶回来等我。当时去家访也没讲究什么策略,有啥说啥,主要是向家长汇报下  相似文献   

4.
“老师,小李又在捣乱了。把班里的图书翻得乱七八糟,还骂我们女生。”几名女生来告状了。  相似文献   

5.
那年秋天我刚接任一个班,前任老师告诉我班上有个学生叫为为,暴躁、偏激,顶撞老师,打骂同学,随意旷课,但他有一软肋:害怕他爸爸。可我还没来得及观察和了解他,我们之间就发生了一次正面冲突。开学后第二天,课间休息时,一个同学不小心碰了为为的课桌一下,他竟恼羞成怒地大打出手,我快步跑进教室,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制止了他。我把喘着粗气的为为带进了办公室大声质问:“你为什么打人?”“我就想打人,我看他不顺眼!”毫不愧疚的回答和满不在乎的样子激怒了我,我提高声音对他吼道:“你打了人,还强词夺理,不可理喻!”“下次看他不顺眼,我还会打他!”他也大声地吼道。我惊  相似文献   

6.
快放学了,和时老师临时决定去仲其总家走一走。开学两个星期了,他的作业仍然经常“忘记”在家,叫他第二天带来,还是忘记。除了数学回家作业还能坚持,语文和英语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于是,我们找仲其总谈了谈,询问他父母的电话想提前通知一声。结果他说不知道妈妈的电话,因为换了新手机,而爸爸又回老家宿迁去了。无奈,只好把他留了下来,到下班时间,我们跟着他一起回家。看着他有些不安的神情,我猜到他肯定有些担心了。这也坚定了我们要去他家走一走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学校与学生家庭沟通良好与否又制约着学生工作的质量。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深深感到,电话家访是校家沟通的必要手段,可与学生家庭架起便捷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张杰 《教育文汇》2003,(3):20-20
随着现代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时常处于紧张、繁忙中的教师如何保证家访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家访新花样     
一提起家访,很多学生就会惊慌失措,他们认为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所以总是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家访。大多数教师家访时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家访的时问,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但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流于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教师付出很多,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如果改变一下形式,使学生和老师解除误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家访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的联系似乎“触手可及”,很多老师认为传统意义上“进家人户”的家访费时费力,已经落伍了。  相似文献   

11.
我们家长怕见老师 今天我想利用假期到龙翔家走访。龙翔在学习上有一定热情,但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属于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家访琐记     
匡立庆 《江苏教育》2007,(13):93-93
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家访在我的头脑里还是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里的情景: 温暖的台灯下,学生在写作业,母亲在一旁安静地做家务。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老师来了。母亲与老师轻轻地交流着什么。不一会儿,老师过来,亲切地抚摩一下学生的头发……  相似文献   

13.
黄振九 《班主任》2007,(2):27-27
一次,一位科任老师向我反映学生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牵涉到学科教学,我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当时我想如果请科任老师和我一起家访,效果可能更好。我  相似文献   

14.
于作德 《山东教育》2005,(31):15-15
“老师.你再等两周到我家去家访好吗?”“为什么要这样?”我不解地问。“两周后.我的数学成绩会更好。我还要写一篇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惊喜的文章。到那时.你向我爸爸、妈妈汇报我的成绩时,更有事实。”“好,太好了!我尊重你的意见.同意你的安排。”  相似文献   

15.
苏州一中学问卷调查显示,八成家长不愿老师登门家访。这个结果足实让人困惑:家长不是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吗?家长不是个个抱怨不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吗?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愿意老师登门家访呢?家长、孩子、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不是再好不过吗?而河南一马姓教师暑期一个月时间骑车万里做家访,遍访全省36个学生,所到之处,受到学生、家长热情欢迎。久违的家访回来了。好心的老师让学生欢喜,让家长激动.也让通过各种途径得此消息的老师、家长、学生深深感动。为何?笔者下面就对这一调查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莉 《青年教师》2010,(5):34-34
“心声”不吐不快,“心声”不说不透,“心声”不唠不明……2010年“心声”栏目隆重开场:学校事老师事学生事,事事关心;欢乐声悲伤声困惑声,声声入耳.  相似文献   

17.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教师走访学生家庭,可以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可能会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其实,如果教师在家访中讲究制度、风度和适度,很多误解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吴明理 《教育文汇》2008,(10):34-35
新学年,我接任四(3)班的数学科教学,熟悉情况的老师向我透露:该班不仅基础差,有一个叫羚羊(化名)的学生更让人受不了,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找人讲话;作业做得特别快,可是叫人目不忍睹;你若批评他,就像是往万丈深渊投一个石子,没有回音。更烦人的是几乎天天打架,处理谁是谁非要耗去许多宝贵的时间。这个信息使我心有余悸,但又一想:要知道这个“梨子”的味道,还得亲口尝一尝。  相似文献   

19.
"王老师,星期六的时候,你们班的叶子到长江边游泳了。"周一的早晨,六年级的王飞在学校楼梯口等着向我告状。我一听火冒三丈,又是叶子。平时说过多少次不能到江边去玩水,他居然敢去游泳?这个叶子,什么事都有他,平时,只要避开老师的眼睛就能翻出花样地玩,而且是感染一大批学生。在家被奶奶宠坏了,在学校里真让我头痛。  相似文献   

20.
家访     
路上,接到儿子的班主任张老师打来的电话,张老师说要到我家来家访,问我方便吗。自儿子上一年级以来,这是老师第一次来家访,我也正想找机会跟老师沟通一下。于是,我满口答应,说:“您来吧,我在家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