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到使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4.
5.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到使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的基本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三个方面 :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②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前两个方面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是两课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在高校已得到落实,但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始终是该理论教学方法上的难点,本文对邓小平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意义、要求及实现途径作一探讨,以期高校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更适合于这方面的改革。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构建陕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搞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不仅是一项教学任务,而且也是一项政治任务。“邓小平理论”课教师又是“三进”工作的主要承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搞好“三进”工作的关键。为此,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找准切入点,通过“活用教材”增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的针对性;二是选准突破口,通过课堂讨论,增强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12.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教育青年学生,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中心任务。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突出教学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课是高校“两课”中的重要科目,所以必须认清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教学角度把邓小平理论高度概括为一条认识路线,两项哲学基础,四大理论基础,九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试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来探求这个问题。在课堂内,主要是强调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实际,更主要的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外,则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社区及其它社会资源,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以增加感性认识。总之,要把课程教学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在高校已得到落实,但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始终是该理论教学方法上的难点,本对邓小平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意义、要求及实现途径作一探讨,以期高校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98年"两课"课程设置方案下达后,全国普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大调整。这次调整将原来开设的中国革命史课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这一调整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教育功能,体现了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精神。如何上好这门新课,如何使这门课程深受当代大学生欢迎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这是摆在中国革命史教师面前的一项极其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经  相似文献   

19.
章国平 《教书育人》2001,(18):19-20
《邓小平理论概论》是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真谛是给予当代大学生一种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用战略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回答大学生们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使邓小平理论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从事这门功课教学的同志必须进行认真思考的问题。 思考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讲解清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确立这样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