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6,(10):7-9
当电视新闻里传来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病危的消息时,我们的心不由缩紧了。绵绵情思,不禁飞向开罗。94岁高龄的他,一生经历过多少风雨、多少坎坷。明知这一次恐怕难再出现奇迹,但我们仍期盼着,期盼着他早日康复……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埃及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2.
正塔耶卜·萨利赫(1929—2009)是苏丹当代现实主义作家,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20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小说家。他怀着真挚诚恳的态度描写苏丹现实生活和文化,曾获得阿拉伯小说界最具权威性的开罗创意奖。萨利赫出生在苏丹北部麦尔沃区的凯尔麦考林——一个属于卢凯宾部落的村庄。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族中出过商人和伊斯兰教学者。他的第一个学校是一所伊斯兰宗教学校,在这里他学习了宗教的基本教义和读写的基本原则。而后,他在自己的村子里上了由当时统治苏丹的英国当局建立的小学,接着到  相似文献   

3.
马哈富兹(Najib Mahfuz)是埃及小说家,也是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小说家,他不但擅长写长篇小说,而且对短篇小说和戏剧也作出了贡献。他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开罗,一直生活在埃及,大部分时间在文化部门任职。马哈富兹曾在开罗大学攻读哲学。他在准备攻读研究生课程时,即动手写作短篇小说。1939年,他结集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疯狂的传闻》。这部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中的那些作品,明显地表现出马哈富兹一直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个人与荒谬的本性。可是,这个集子发表以后,马哈富兹又把兴趣转向了古代埃及历史。他写下三部以古代埃及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甚至还打算继续写作这类作品。马哈富兹改弦易辙,把思想转向开罗旧城  相似文献   

4.
日前,第一届“埃及文化周暨埃及综合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埃及文化部副部长法齐·法赫米·哈迈德在开幕式上分别讲话,他们热情洋溢地高度评价了中埃两国的友好关系和文化合作成果,共祝埃及文化周在中国圆满成功。埃及驻华大使阿里·侯萨姆丁·希夫尼及其他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和首都各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亦藉埃及文化周之机向中国公众致函:“勿庸置疑,强化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交流的机制,表明不断开放、互相理解、互相参与对于铸造人类的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性,而其基础正是和平、…  相似文献   

5.
拳王阿里的病中之恋基石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当年在世界上三次荣获重量级拳击冠军的穆罕默德·阿里坐着轮椅,在一个粗壮女子的搀扶下,用颤抖的手点燃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全场的观众和荧屏前的亿万体育迷们全被此刻的景象惊呆了。阿里只有40岁...  相似文献   

6.
凡到土耳其观光的游客,都要到夜总会观赏肚皮舞这一绝技.肚皮舞也叫东方舞,由于女演员的腹部裸露在外并有精彩的表演动作而得名.关于它的来历,说法不一.在土耳其,正统的说法是起源于土耳其宫廷,后随奥斯曼军队出征传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并渐渐从宫廷进人民间.相传,奥斯曼帝国开国元勋、苏丹王法蒂赫·奥斯曼是一位善战且好色的君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在首都君土坦丁堡王宫里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女人宫”.宫内,除他之外,不准任何男人随便进入.他下令从被其征服的巴尔干国家中挑选美女进宫,供其享  相似文献   

7.
埃及时间今年10月28日晚,开罗国家歌剧院内气氛热烈,伴随着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奏响的欢快旋律,埃及“中国文化周”正式开幕。埃及“中国文化周”系中埃两国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文化活动。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埃及副总理、埃中友协主席尤素夫·瓦利和埃及文化部部长法鲁克·胡斯尼等出席开幕式并观看了演出。此前,他们还为“中国造型艺术展”而共同剪彩。胡斯尼部长和孙家正部长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胡斯尼部长说,埃及的古老文明值得骄傲,世界上同样拥有这样骄傲的国家,当首推中国。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尽管埃中两国相距…  相似文献   

8.
加利从政     
伯特罗斯·伯特罗斯-加利是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联合国秘书长,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祖父伯特罗斯是埃及唯一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总理,1910年遭暗杀。开罗公众向打死他祖父的穆斯林杀手致贺,但加利家的人并不在乎人们对他祖父的态度,他们采用他祖父的教名伯特罗斯(彼得),并在开罗建造了一座教堂,以纪念殉教的祖父。“祖父的墓志铭上镌刻着‘上帝作证,我把我全部精力献给了我的国  相似文献   

9.
王冠史话     
人们将头饰作为王权象征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那时,在古老的尼罗河流域并存着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王国。为了显示权力、尊严及对保护神的敬仰,上埃及国王戴着白色高顶头饰。埃及统一后,国王号称“上下埃及之王”,同时将两种王饰合为一体,也许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王冠了。但是,真正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头盔形和环箍形王冠。它们的雏形源于波斯帝国和亚美尼亚的君主所戴的王冠,这种王冠刚劲挺拔,下面环绕着一个代表等级的白蓝两色交织的宽大环箍。随着时间的流逝,环箍逐渐被视为王权的象征而单独佩戴了。到…  相似文献   

10.
疲惫的土地     
<正>广袤的大地支撑着地球上的一切事物,维续着我们的生命体系。然而,这一民生所依却被世人的恣意妄为弄得伤痕累累。被尊为母亲的大地,如今已经很疲惫了。世人应该为她做点什么才能挽回?埃及:深受伤害的古文明埃及首都开罗约有2500万人口,这个非洲大陆最大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为消除首都地区的人口压力和交通混乱状况,政府提出了将行政机关移至沙漠地区的计划,并于2015年开始了新行政首都的建设。仅从外观上看,位于开罗以东45公里的新行政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1862—1910)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以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被收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国读者对该作十分熟悉。在《麦琪的礼物》中,"礼物"即"以物示礼"。在  相似文献   

12.
正如今,埃及首都开罗的大都会区,人口已突破2100万,城市人口密度在全球范围也是第一梯队。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突破4000万。为了缓解首都压力,埃及政府2015年宣布,将在开罗东部45公里处的荒漠建造一座新首都。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新冠疫情搅局,一期工程仅完成六成。然而,翘首盼望新都的埃及政府却不想再等了,计划从2021年7月开始,先让5万名公务员入驻新首都。这座沙漠新城预计在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3.
天南地北     
芬芳的清真塔公元1195年,柏柏尔王朝苏丹阿里莫哈德·雅各布·曼苏尔在阿拉科斯城郊会战中,击败卡斯提国王阿方索八世。这位苏丹为丁纪念这次大捷,下令在阿里莫哈德王国的京城马拉克舍建立一座清真塔;不是普通的塔,而是非同凡响的塔,不仅要赏心,而且要悦目。保存至今的库图比清真塔高达六十七米,是马拉喀什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徘徊塔下,该市市民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一千零一夜》的那些绚烂多彩的故事已流传了几个世纪。没有人知道这些故事是由什么人或是在什么地方开始讲述的。《一千零一夜》故事中传奇式的女主人公山鲁往德是一个“知书识礼、温文尔雅、聪颖过人的”少女。山鲁亚尔苏丹统治着位于阿拉伯和中国之间的一个王国。那里的宰相有两个女儿,山鲁佐德是他的长女。国王的报复山鲁亚尔很爱他的第一个妻子,但是王后却背叛了他。他的兄弟是邻国的一位君主,其妻子也不贞洁。山鲁亚尔在万分沮丧和愤恨之下,命令宰相将王后处死,并决定对所有的女子进行报复。他下了一道法令说,他每晚都要娶一个新娘,到次日清晨便将她处死。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充分继承并吸收了此前各家学派中有益于贯彻法治思想的精髓。他在对于法的论述,实际上早已超越了法作为一种君主统治的工具的概念。他希望通过法治的途径达到无为的理想社会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实然的君主只是其法治实现的一种工具或者桥梁而已。在他思想体系中他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以法治为民众谋取幸福和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上。  相似文献   

16.
依人 《世界文化》2003,(3):20-21
从三十年代开始,以开罗为中心的埃及电影便一直雄霸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电影市场,在最高峰时期,当地有150家电影公司,每年制作三、四百部影片。和印度电影一样,埃及电影一向也是以歌舞片和通俗喜剧为主。但在五十年代中,埃及崛起了一批以尤塞夫·沙轩、阿布·塞以夫等为首的写实主义导演,令埃及电影走上了国际舞台,而且备受欧美影评人的重视。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埃及电影开始日走下坡,每年产量锐减至十几部。但在最近的三年里,埃及电影又再次繁荣起来,大有复兴之势。三年前,沙轩在一次访问中指出:“阿拉伯电影的确面对不少问题,不少我们必…  相似文献   

17.
1983年3月18日,埃及举行了筹备已久的艾资哈尔大学一千周年纪念会。艾资哈尔大学是埃及开罗的一所目前拥有六万五千余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它是伊斯兰世界的最高学府和最大研究机构、学术和文化中心,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艾资哈尔大学的千年历史,可以说是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中世纪史的缩影。它对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语的研究、发展、推广和捍卫,对埃及科学、  相似文献   

18.
两位最伟大的德国诗人之一约翰·弗雷德里希·席勒(Johann Friedrich Schiller),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颂自由的诗人。他对自由的热情是在童年时代即孕育于心的。在他刚降临人间的年代里,大部分日耳曼小城邦中的老百姓正处于暴政的沉重压迫之下。这些公国的君主们用苛捐  相似文献   

19.
珍闻集     
四千五百年以来,巨大的狮身人面像一直守卫在埃及吉萨的金字塔近旁,它下巴上留着一簇十四英尺长的石灰石胡须。然而,几个世纪过去了,不知是什么力量为这座谜一般的纪念像刮了脸修了面。为此,埃及一些权威人士打算把狮身人面像恢复成原来蓄有胡须的样子。他们的兴趣并非仅仅是打扮打扮。由于多少世纪以来的风吹雨打,高达十六英尺的雕像的颈部受到严重侵蚀,即使发生轻微的地震,也会导致重九百六十五吨的头像滚落下来。文化部长穆罕默德·拉德温说,“为了避免石像进一步遭到侵蚀,并支住头部,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胡须重新安上。”据悉,原有的胡须只剩下了百分之十五,大部分保存在开罗  相似文献   

20.
正初识绘画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那是20世纪的80年代初,我在家乡山清水秀的吉林市听艺术绘画讲座,介绍的是西方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当时的中国社会封闭得很,东北更是这样,本来我外语就学得不好,记奥斯卡·克劳德·莫奈的名字就费了半天的劲儿,后来只记住了法国画家莫奈。1840年,莫奈出生于法国巴黎市,在他5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诺曼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