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俄罗斯由于历史传承和现实需要,选择了一条权威主义导向的政治变迁和发展道路。实践证明,权威主义政治是一种与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模式。但权威主义本身固有的非均衡性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弱点也十分明显.俄罗斯特有的人文背景使其权威政治打上了本民族的深刻烙印,法理型、理性化的权威政治的建构仍是一个艰难推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全文始终贯穿了一条核心线索即政治秩序,而政治秩序需要合理的政治权威制度来维持。在现代化这一背景使然下,伴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权威制度变革势不可挡,尤其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亨廷顿提出了强大政府论,表明现代政治权威制度在政治现代化及政治发展、稳定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的政治权威理论为基础,分析政治现代化中的政治权威制度演变。  相似文献   

3.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全文始终贯穿了一条核心线索即政治秩序,而政治秩序需要合理的政治权威制度来维持。在现代化这一背景使然下,伴随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权威制度变革势不可挡,尤其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亨廷顿提出了强大政府论,表明现代政治权威制度在政治现代化及政治发展、稳定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的政治权威理论为基础,分析政治现代化中的政治权威制度演变。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把"合法性"概念置于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相分的框架之内,对我国政治权威合法性进行析解,是一个基本的理论课题。基于政治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及意义,揭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政治权威合法性之困境,指出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确立国家权力、国家行动能力和国家权威的限度,以期政治权威合法性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5.
权威,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就其最一般意义来讲,是使人服从的力量和威望.权威的存在是社会人际沟通、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和基础.通常,权威可分为非政治权威(如学术权威、技术权威等)和政治权威两种形式.本文所探讨的权威是特指政治权威,即阶级社会中掌握国家政权或企图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的权威.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可以凭借其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将其政治意图施加于其他政治主体,从而实现其政治支配;也可以通过其政治意图的群体化来赢得普遍的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6.
刘云 《西北师大学报》2008,45(1):100-105
加强中央集权的奥斯曼帝国改革,导致了官僚集团内部推动现代化力量的形成,这一力量最终推翻了帝国的王朝统治.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和凯末尔改革都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权威主义模式,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经济现代化长期受到忽视.凯末尔改革造成了上层官僚的世俗文化与下层人民的伊斯兰文化的断裂.当代土耳其多党民主制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将广大的农村人口卷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同时经济精英也成长起来,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有了国家体制之外的推动力量,权威主义的现代化模式遇到了挑战.军事政变与政治伊斯兰的兴起都反映了当代土耳其两种现代化道路与模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最能揭示一个国家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最能揭示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价值趋向。政治权威保证法治沿着预定轨道发展,传播了法治精神,推动了法治的实践;缺少政治权威的参与,法治进程将充满困难与坎坷。俄罗斯的宪法框架中肯定了政治权威的作用,将至高权力赋予总统,宪法无疑给俄罗斯总统权力的集中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作为权力的行使者——总统,他的政治权威对宪法实施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加快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必须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推动宪法政治发展。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推进宪法政治发展进程,需要通过政党制度的完善形成执政型政党,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权威型人大,通过法治政府建设造就善治型政府,通过司法体制改革成就适度型司法,法治国家和宪法政治还需要相对自由型媒体和日渐成熟的公民型社会。毫无疑问,这将逐渐改善中国政治生态,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体系,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上实践中国特色的分权原则,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全面关系,确立和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权威,并将司法权威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权威关联起来,在政法职能定位的基础上理解和实践中国话语式的司法独立,以重构中国司法。  相似文献   

9.
政治国家权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据.秉持稳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深厚的政治信仰是培育公民美德的关键要素。《利维坦法哲学》对合法性权威、文化认同和政治美德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矛盾与政治冲突,使得民族国家观念仍然是培养公民政治美德、文化认同和政治义务观念的支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是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当前,“中国模式”软实力主要体现于发展改革思想方面,而“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作为软实力资源尚待发掘。“中国模式”蕴涵的发展改革思想是权威的的领导核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和权威、秩序、活力的关系;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借鉴现代化经验;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创新精神。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依赖于转变发展方式;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当前,应从内部加强理论总结、完善模式、提升可持续性能力和外部加强沟通、传播,最终实现“中国模式”软实力资源到软实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鲍·尼·齐切林是帝俄晚期著名的保守自由主义大师。他的强权国家理念、两院议会制构想、公民社会思想、法制国家观念、渐进改革的国家发展方式等政治思想遗产在今日俄罗斯倍受政学两界的关注,以致普京政府有选择地吸收了他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策,从而对当代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政治合法性即统治的正当性或正统性,是民众对政治统治的认可与服从。普京从2000年上台执政,历经两届总统和一届总理。2012年俄罗斯大选,普京高票当选,强势归来,成为新一届俄罗斯总统。"普京归来"的合法性源于普京超凡的个人魅力、在位期间的卓然政绩和竞争选举的民主途径。但"普京归来"也面临着合法性危机,解决不好,会使俄罗斯面临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3.
普京上台后,开始对国内政党进行整合,使得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左翼政党几经分裂,最终势衰;中翼政权党迅速崛起,成为杜马最大党团;右翼势力也随着普京对寡头的打击而再度衰败。总之,普京对各派力量态度的变化给国内政党政制带来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俄共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虽然俄共陷入危机有着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但内部问题更为根本。当前,无论从俄共自身,还是从普京政权来看,俄共依然存在摆脱危机、实现复苏的条件和机会。但俄共能否在俄罗斯政坛继续存在下去并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要看其能否制定出积极合理的理论纲领与切实可行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的爆发是在抵制参政扩大化的政治体制下发生的,是国民党政府未能建立一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参政模式体制的必然结果。国民党政府无法为新的社会力量提供参政的管道,无法为新的上层分子提供参加政府的机会,而当时被排斥于政治之外的社会力量又具有参政的强烈愿望,国民党政府由于不给新的社会力量参与政治体系的机会,就迫使它们变成革命的集团,发动一场革命,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危害巨大.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二者的关系机制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危机管理柔性的一面,应保障其有效性并不断推陈出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括整合社会力量的“合力”模式、榜样示范的“隐性”模式、利益导向的“人性化”模式、积极面向新媒体的“网络化”模式、关注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式”模式.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底,俄罗斯正式独立,如愿执政的“民主派”选择以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目标取向,全面启动了俄罗斯的政治转轨进程。十余年过去了,在经历了首任总统叶利钦时期长达8年的政治风暴后,新的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得到确立。世纪之交,俄罗斯在动荡中进入了由乱而治的普京时期,政治状况正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以来的社会转轨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这次社会转轨过程伴随着严重的政治腐败。进入21世纪后,也就是普京担任总统之后,俄罗斯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腐败的严重性及其危害性,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打破了打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原有的大一统的利益一元结构转向利益多元方向发展.出现了利益分化现象。适度的利益分化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利益分化也对执政党提出整合要求。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当前要着力提高依靠社会组织进行整合的能力、价值整合的能力和组织整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of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one must not only take account of the resistances of subordinated groups, but also of the counter‐resistance which develop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ponents of resistance theory have tended to ignore the responses of powerful groups to emerging resistances. Two major reasons are suggested for this, one being the failure of reproduction theorists to take cognisance of uniqu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reproduction takes place, and the other being the lack of attention given to educational mediators. Taking the case of Irish second‐level education, it is shown how unique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force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resistance. In particula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ost‐colonial status of the country i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the reproduction processes within it.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the inadequacy of defi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reproduction debate in terms of an interplay of interests between social classes and the State alone. While the State and social classes are key actors in the educational site, so are educational mediators, viz. those who manage and administer educational services on a day‐to‐day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educational mediators (whose character varies from one society to another) are often powerful agents of counter‐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