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文体研究的国家之一。文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分类。只有将许许多多的文章按某种标准分成(亦即归入)若干类別,才便于一一深入探寻其特点,并据以释名辨体,考订源流,讲究作法。最初写文章的人并无“体”的观念,分类总是后人的事。如对《尚书》所载上古文件,其文体汉代孔安国撰《尚书序》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而唐代孔颖达所撰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尚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收有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重要文件以及政治论文。书中有些篇章如《尧典》、《舜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系属后人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其中所记叙的事迹未必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它却真切地反映了我国古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因此今天读起来仍  相似文献   

3.
“书”、“尚书”、“书经”这三个称谓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对于《尚书》不同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其不同的认可程度。《尚书》的性质是“上古政史资料的汇编”,《尚书》的成书最后是由秦王朝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美学和美育,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几千年来它指导着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东方文化所独具的特点。一、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古代关于美育和艺术教育最早的记载,可以《尚书·舜典》中舜命夔典乐的一段话来作说明:“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所谓“典乐,教胄  相似文献   

5.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  相似文献   

6.
一、先秦演讲的滥觞 我国演讲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有案可稽的滥觞可溯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在《尚书》(一称《书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包括夏商周三代之“书”在内的史料总集中,人们可以看到较为严格意义上的规范的演讲。其中《甘誓》篇记载了  相似文献   

7.
文爵 《老年教育》2010,(11):49-49
1、《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古代“尚”与“上”通用,因为这部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所以叫作《尚书》。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尚书》名称由《书》、《尚书》、到《书经》的嬗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勾勒出《尚书》名称变化的脉络.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尚书》名称的意义,在对传统的《尚书》名称意义进行爬梳、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尚书》名称的真实含义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受到儒家尊崇的贤君明王之书.  相似文献   

9.
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不仅对研究古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历史教学也是大有补益的。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尚书》(即《书经》),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文献资料。前人所谓“《殷盘》、《周诰》,诘屈聱牙”,反映出整理和研究《尚书》的艰难。最近,由郑州大学李民先生编写的《尚书与古史研究》一书(以下简称《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专门探讨《尚书》与中国古史关系的学术性著作。该书收有九篇论文,主要是研究《尚书》有关篇章的内容、制作时代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运用了考古发掘、甲骨文、金文和其它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夏、商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探索,也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尚书书名。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原意“上古的史书”,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纪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往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书》篇流传已不多,因此各学派都进行搜集。儒家把所搜集的《书》与所搜集的《诗》编为两种重要读本。秦始皇烧灭《诗》、  相似文献   

11.
书法与舞蹈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指出了掌握诗、礼、乐知识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书经·舜典》记载:“帝曰:夔,命汝与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  相似文献   

12.
培养和训练学生分辨文体的能力,是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写作实践来说,作者是否具有分辨文体的能力,即文体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写作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写作必然要分文体,而文章分体不是现代才有的,在我国“古已有之”。我国的散文之祖《尚书》,就有明显的文体区别。它的典、谟、训、浩、誓、命就是六种朝廷公文的文体。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文章体裁分为三十四类,和刘勰同时代的萧统在编著《昭明文选》时又把文章分为三十七类。到了明代,又出现了两部专门研究文体的著作,即吴讷的《文章辨…  相似文献   

13.
《甘誓》时代的君主历来就有争论,至今尚无一致意见。《甘誓》有三种,《尚书》、《墨子》、《史记》皆有,内容大同小异。为便于讨论研究,现把《尚书·甘誓》抄录如下: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子则孥戮汝。”对于《甘誓》的君主是谁的争论有三派:其一,墨子认为是《禹誓》。《吕氏春秋·知分》从其说:“禹攻曹、魏、屈骛、有扈,以行…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应用文历史悠久应用文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已就其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原始的应用文的雏形。所谓“神州古籍,唯此最先”的《尚书》,被后人称为“上古典漠训诰之文”,就是一部古代公文选集。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用文字书写的简策、版牍,其中多数也属于应用文范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这部文献是春伙以前历代史宫所收集的政府重要文件的选编,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和应用写作的重要资料。《尚书》  相似文献   

15.
清代流放热河人物略谈周轩关于流放刑罚,当代史学家来新夏先生有这样简洁明了的论述:上古有墨、宫、大辟五刑,后又增流刑作为宽宥五刑的补充措施。《尚书·舜典》中所说:“流宥五刑”,即指舜因五刑残及身体乃用流放方式以代替五刑,并且还规定“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相似文献   

16.
三危山考论     
古籍有关三危山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今敦煌三危山与莫高窟比邻而立。千百年来,《尚书》中"三危"是否就是敦煌的三危山一直存在争议。三危山考证的关键在于对"三危""三苗""黑水"等名物的考证。《尚书》所谓古"三危"并非传统所认为的今敦煌"三危山",而应在今中国西南一带。  相似文献   

17.
宋鉴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尚书考辨》是宋鉴关于古文辨伪的重要著述。是书通过考论《尚书》篇数,明确以义理划分篇章的思想,在厘清古文《尚书》传授系统中彰显杜林学术地位,又提出在考辨中阙疑慎重的学术态度等,其考辨之目的是正古文之本、明伪书之源。这些真知灼见在清初《尚书》辨伪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为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8.
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舜至孝的记载,尧赞扬其以孝烝烝[1],并作为以天下相让于舜的理由之一。西周翦灭殷  相似文献   

19.
文字作品构成的途径有二:一为先"口出"后"笔书",如古史官所谓"记言"以构成书面文字作品,"口出"有时将经历一个较长间隔才得以"笔书";二为直接构成"笔书",并非对"口出"的记录所成。《尚书》作为记言的古史,多为对"口出"者的记录,但亦有当时就为"笔书"者,此即《尚书》中标明为"书"者,一是先"笔书"后"口出"者,如祝文、命龟之辞、命文(诏命);二是典、占兆书、占兆纪录、簿册文、刑书之类的单纯"笔书"。这些"笔书"即"文笔之辨"意味的最早的"笔"体。这些"笔书"之类文字,具有契约性、公家公用性的特点。对最早一批"笔书"之类书面文字的探索,具有"文笔之辨"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