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宁 《生态文化》2012,(6):48-49
大白菜,无论是在人们的餐桌上还是在菜市里,它都是最普通的一种蔬菜,普通的人从不以它为贵。然而,它却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漫长路,大白菜的身影无处不在。现在人们只知道白菜这个名字,却对白菜另外的名字和采历知之甚少。其实,大白菜是我国资格最老的一种蔬菜,它的祖先距今已有六千多年了,那时,人们曾叫它为"菘"。  相似文献   

2.
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相似文献   

3.
正一时光倒转到20世纪初叶,那时的杭城曾有过这么一所学校,它建于科举时代浙江省城贡院废墟之上,虽然以学校之名它仅存在了不到二十年,但它却曾在近代浙江的大舞台上风云一时。它就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说它风云一时,是因为凡研究浙江近代史和浙江近代教育史都回避不了这所学校。"木瓜之役""一师风潮"  相似文献   

4.
正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浙江文明的摇篮。用文化的眼光看钱塘江,它是一种历史、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钱塘江文化该如何定义?它具有哪些内涵?在当下挖掘钱塘江文化,对浙江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采访了三位专家,谈谈他们心目中的钱塘江文化。宋建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挖掘钱塘江文化对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在宋建武看来,钱塘江文化是把历史、现代及未来融为  相似文献   

5.
路遇一棵树     
正秋高气爽的休息日,不想远行,也没有约伴,就到近处的山坳里走走,也不奢望有什么收获,散散心而已。想起曾经走过的一段路,就在一个山坳边上,有一棵大树。那是隆冬时节,在破旧的民房前,几株矮树簇拥着一棵高大的树,高有五六米,冠幅近半亩,好似母鸡在呵护着翅膀下的小鸡。树上虽然掉光了青叶,但枝丫密密匝匝,嶙峋而有骨气,枝头如蜘蛛网交织在蓝天。鸡鸭在它的下面啄食,小狗也为它站  相似文献   

6.
并蒂莲茎杆一枝,花开两朵,为荷花中极品,被人们视为恩爱伉俪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到了21世纪初,并蒂莲遇到了上好时代,遇上了一位有心人,这位好心人不仅使它的倩影、雍容华贵的尊容更加妍丽多姿,还让它以商品为载体飞向了千家万户,打造出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迅速掀起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知道后对此赞叹不己:“正是这样一个思想火花,一张照片,结果就带出了一个产业。所以有时候,发展的一个点子、一件偶然的事情,都可能会带来无限的商机。”你知道使并蒂莲成为著名品…  相似文献   

7.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然后挑了几株最壮实的准备栽在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有些犹豫。但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终于点了点头——就算它最终长  相似文献   

8.
正寒窑本末蟋蟀是天赋了音乐素养的昆虫,这一点,它和蝉齐名,只是不似蝉那般爱慕虚荣,雄居高枝,而是脚踏实地地蔽身在洞穴里,是个遁迹的隐士。一袭黑衣罩身,既是演出的燕尾服,也是修行者深居简出的道袍。穴居无疑是比流浪进化的生存方式。寒窑再破,也能蔽风雨。有恒产者有恒心,蟋蟀虽然不追求功名,却喜欢过扎实牢靠的生活。每当十月的末梢,寒气吹拂,寒号鸟哆嗦着身子不惮烦地轮唱明日歌的时候,蟋蟀要作窝了。它先选择一处草丛作为遮风  相似文献   

9.
马付才 《职业圈》2006,(10):52-54
凉皮,好吃不贵,5角钱一大碗,在城市和乡村,在街头和巷尾,一辆三轮车,支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一个卖凉皮的流动摊点就形成了。它太便宜了,利润当然就薄,如果让你开店,你会选择去卖这仅能卖5角钱一碗的小凉皮吗?我想,许多想发财的人都会对此不不屑一顾。但在河南省南阳市,偏偏就有一人在下岗后选择创业的时候,开的店就是卖这5角钱一碗的小凉皮,也正是他,不但把这小小的凉皮做成了一份事业,而且现在还把它开遍了全国……  相似文献   

10.
山川秀丽,有时美得令你震憾,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赞美它,那是大自然的造化。但也有这种状况,虽未亲眼目睹山川的面貌,却早已被它的峻美所陶醉,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清晰地印在你的脑海里,成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富春江便是如此。没见到富春江之前我就早已熟悉了它,被  相似文献   

11.
牛汉 《生态文化》2005,(4):31-31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裸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 被解成宽…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在生态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形势下,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观念。许多中国理论工作者从生态文艺学、文艺的绿色之思、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等多重视角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生态美学”同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生态批评”、“环境美学”密切相关,但又有别于它们。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是中国美学工作者的一个创意。它的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理论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它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伍尔芙说过:女人若想写作的话,得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我不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房子才写作,而是写作给了我一间自己的房子。因此,可以说,我无比热爱写作,它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成为陪我度过余生的忠实伴侣。正如我最新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上午的咖啡下午的茶》这本书名一样,是我单身生活的写照。每天上午10点起床,去楼下  相似文献   

14.
自与林业结缘以后,免不了要看树,也独独喜欢看树。喜欢看陆地上的树,喜欢看海底里的树,也喜欢看幻想和梦中的树。在山上、在平川、在大街上,只要有树,我就眼睛发亮,急急循着目标望去,直到把树的形态、风姿和气质铭刻于心才默然离开。看树看得久了,便觉得树比花比草耐看。花太娇太嫩太费思量,要倾注好几年的热情,才难得开了那么几朵,尽管也有几日的艳丽和清香,让你惊喜一回,却是红颜薄命,只要一阵风一阵雨,它便香消玉殒。而草呢?草虽然长得密密麻麻,极其茂盛,也有两个季节的盎然生机,却是柔弱无力,不堪一击。当秋风乍起,寒潮涌动,它便或枯或败或衰或亡,走完它短暂的生命的旅程。那树就不一般了。树刚毅挺拔,蓊郁茂盛,它根寻九泉,头顶青天,看上去既伟岸崇高,又极富意境。那树干,纹路密密,坚硬遒劲;那树叶,迎风飘舞,龙吟细细,吐纳着大自然中生命物质所必需的氧气。那树根,一簇簇,一团团,竭力拥抱着每寸土地吸收着大地母亲的每一份养分,树在漫长年代中,能经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成为独特的历史见证人。树是大地的羽衣霓裳,树装扮了整个世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树,这大地的色彩是多么的贫乏,四季的变化是多么的单调,人类甚至不能知晓七色光晕的来历和自然...  相似文献   

15.
周海亮 《文化博览》2007,(11):56-57
刚去那个城市的时候,时间紧,随便租了一间平房。屋子里很潮,又暗,门前一株香椿树遮住了窗口的阳光,好在我很少在屋子里闲呆,回来倒头就睡,睡醒了锁门上班,住处的好坏,也就无所谓了。那天醒得早,去墙角挪动一个花盆,竟发现那里长出一棵小香椿树!地面是红砖铺就,香椿树从砖缝里钻出来,树高已达膝盖,叶片绿中带红,长得蓬蓬勃勃。我盯着那棵树,感觉不可思议。很明显,是门口那棵大香椿树的根须伸到这间屋子的地下深层,然后从其中一个根须上,长出来这样一棵幼苗。它肯定生长了很长时间,而我竟没有发觉。  相似文献   

16.
每一门艺术都具有它自己的特点。根的艺术,由于使用了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材料、工具和技法,产生了为其他造型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抛弃或准备烧掉的各种乔木、灌木及竹、藤等废根,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自然美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它一旦被艺术家发现,便以“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艺术形象,赋予它新的生命,就会使其变废为宝,化腐巧为神奇,成为人们通常说的树根或竹根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就叫作“根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12月26日,上级领导机关的5名同志在丽江古城参观时,一名领导看到古城纳西族建筑的屋顶上镶嵌着一个神似猫的东西时,感到非常奇怪。这时,随行的丽江支队驾驶员魏宏介绍道:“这叫瓦猫,纳西族人建筑房屋时都要把它放置在上面,有着驱邪镇宅的作用。”参观的同志在游历古城的全程中所提出的类似问题这名士官都能够有问必簪。大家感到惊讶不已:一个汽车兵咋会懂这么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地没有语言——/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地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这是冯至的诗《蛇》。《蛇》一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但解放前没有人提起过这首诗。《蛇》是在解放后才获得崇高地位的。对这首诗第一次给了高度评价的是诗人何其芳。1959年何其芳在一篇后来收入《诗歌欣赏》的文章中提到冯至的两首诗《蛇》和《南方的夜》。他说,冯至的两本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中不少是歌咏爱情的,其中《蛇》与《南方的夜》是比较出色的。《蛇》所表现的对于爱情的渴望,写得不落俗套,富有色彩等等。这是在中国有关《蛇》的第一篇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19.
《我爱桃花》本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小剧场戏剧,但它却在不久前飘洋过海,并在第十一届中韩日戏剧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观众也看得如痴如醉,演员三次返场谢幕。中韩日戏剧节不仅为中韩日的优秀剧目提供一个展示三国戏剧创作的最新成果的舞台,还在戏剧节期间举行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亚洲文化虽同出一源,但三国的文化背景是各有差异的,在如何表现戏剧冲突上定有不同。这让大家为《我爱桃花》在日本的演出捏了一把冷汗,中韩日三国观众对《我爱桃花》反应有何不同?台下的观众能感到同中国观众一样的心灵触动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领略了《我爱桃花》的慑人风采,并通过各种方式与该剧的导演任鸣和编剧邹静之先生进行过多次交流。邹静之说:“戏剧走向世界时,语言很重要。但过分的强调语言的障碍也是不对的。像前几天我看以色列的《安魂曲》,它完全采用的希伯来文,但是我觉得我还是看懂了。戏剧,它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弥补语言的不足,当然,语言能够表达出演员对台词的把握,抑扬顿挫的念白能够帮助观众的理解。”此次《我爱桃花》赴日本参加中韩日戏剧节演出,邹先生也随行前往。“原定半个小时的讨论会,结果开了一个半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这说明大家看懂了啊”(邹静之先生语)。是什么触动了他们心底的温情呢?这就是文化,或者说,艺术的力量。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却像一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20.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过常宝一《天问》是楚辞中最奇特的一部作品。就其形式而言,它以四字句为主,而篇幅冗长,内容驳杂,又远非句式相似的《诗经》可以比拟,尤其是它一问到底的表达形式,更是十分罕见。王逸《楚辞章句》叙其缘起云: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